唐宣宗诗词( 六 )


然而此愁此苦 , 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 , 诉什么苦 , 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 , 驰骋想象 , 另辟新境 , 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
其构思之奇 , 真有点出人意外 。
然而设身处地 , 又觉得情真意切 , 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 , 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 , 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
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 , 则此时思归之切 , 不言可知 。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 , 也不言可知 。
独剪残烛 , 夜深不寐 , 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 , 而归期无准 , 其心境之郁闷、孤寂 , 是不难想见的 。
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 , 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
于是 , 未来的乐 , 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 , 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
四句诗 , 明白如话 , 却何等曲折 , 何等深婉 , 何等含蓄隽永 , 余味无穷! 在前人的诗作中 , 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 , 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 , 为数更多 。
但把二者统一起来 , 虚实相生 , 情景交融 , 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 , 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 , 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 , 发挥独创精神 。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 。
“期”字两见 , 而一为妻问 , 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 , 己答叹其归期无准 。
“巴山夜雨”重出 , 而一为客中实景 , 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 , 遥应妻问 。
而以“何当”介乎其间 , 承前启后 , 化实为虚 , 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 , 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 。
近体诗 , 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 , 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 , “期”字的两见 , 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 , 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 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 , 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求一首诗词估计是这首:《从军行》 李昂汉家未得燕支山 , 征戍年年沙朔间 。
塞下长驱汗血马 , 云中恒闭玉门关 。
阴山瀚海千万里 , 此日桑河冻流水 。
稽洛川边胡骑来 , 渔阳戍里烽烟起 。
长途羽檄何相望 , 天子按剑思北方 。
羽林练士拭金甲 , 将军校战出玉堂 。
(这句有金甲)幽陵异域风烟改 , 亭障连连古今在 。
夜闻鸿雁南渡河 , 晓望旌旗北临海 。
塞沙飞淅沥 , 遥裔连穷碛 。
玄漠云平初合阵 , 西山月出闻鸣镝 。
城南百战多苦辛 , 路傍死卧黄沙人 。
戎衣不脱随霜雪 , 汗马骖単长被铁 。
杨叶楼中不寄书 , 莲花剑上空流血 。
匈奴未灭不言家 , 驱逐行行边徼赊 。
归心海外见明月 , 别思天边梦落花 。
天边回望何悠悠 , 芳树无人渡陇头 。
春云不变阳关雪 , 桑叶先知胡地秋 。
田畴不卖卢龙策 , 窦宪思勒燕然石 。
麾兵静北垂 , 此日交河湄 。
欲令塞上无干戚 , 会待单于系颈时 。
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 , 唐穆宗第二子 。
唐敬宗之弟 。
敬宗宝历二年(826年) , 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 。
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 , 827年-840年在位) , 在位14年 , 享年32岁 。
================================================================其他类似的还有:唐宣宗 李忱《重阳锡宴群臣》款塞旋征骑 , 和戎委庙贤 。
倾心方倚注 , 叶力共安边 。
《幸华严寺》云散晴山几万重 , 烟收春色更冲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