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郑思肖诗词( 六 )


(元缜 《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 , 蕊寒香冷蝶难来 。
他年我若为青帝 , 报与桃花一处开 。
(黄巢《咏菊》)众芳摇落独轩妍 , 占尽风光向小园 。
疏影横斜水清浅 , 暗香浮动月黄昏 。
霜禽欲下先偷眼 , 粉蝶如知合断魂 。
幸有微吟可相狎 , 不须檀板共金樽 。
(林逋《山园小梅》)墙角数枝梅 , 凌寒独自开 。
遥知不是雪 , 为有暗香来 。
(王安石《梅花》)梅雪争春未肯降 , 骚人搁笔费评章 。
梅须逊雪三分白 , 却输梅一段香 。
(卢梅坡《雪梅》)广群芳谱清 刘灏兰生幽谷无人识 , 客种东轩遗我香 。
知有清芬能解秽 , 更怜细叶巧凌霜 。
根便密石秋芳早 , 丛倚修筠午荫凉 。
欲遗蘼芜共堂下 , 眼前长见楚词章梅淡淡清辉暗暗香墨影一枝映轩窗春风不待化飞雪染尽林翁华发长一、梅咏物诗中 , 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来咏一种事物的 , 而对梅花完成“百咏”的诗人最多 。
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 , 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 , 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 。
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 , 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 , 独自傲然挺立 , 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 , 幽幽冷香 , 随风袭人 。
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 , 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 , 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 , 不求识赏“的孤清 , 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 , 如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 , 暗香浮动月黄昏” 。
“...
托物言志的诗句托物言志诗 , 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 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 , 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
那么 , 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诗 , 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 , 既然是咏物诗 , 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 , 并能深入其里 , 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 , 即要做到“神似” 。
如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 , 独立疏篱趣未穷 。
宁可枝头抱香死 , 何曾吹落北风中 。
菊花独立疏芳 , 自甘寂寞 , 不求虚荣 , 不屑与“百花”为伍 。
它坚持节操 , 傲霜怒放 , 光彩照人 , 志趣未穷 。
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种神韵 , 而菊花同时又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 相对应的“百花”则是影射那些屈节仕元的故宋臣属 。
诗三四两句化用朱淑贞“宁可抱头枝上老 , 不随黄叶舞西风”的诗句 , 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 , 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 , 绝好地体现其耿耿忠心、铮铮铁骨 , 及“宁为玉碎 , 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 。
这里的“北风”一语双关 , 字面上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 , 实际上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 。
他们虽凭借强大的武力灭亡了南宋 , 但去无法征服像诗人这样的孤臣义士 。
诗人以咏菊为题 , 运用拟人手法咏菊写人 , 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 ,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
其次 , 在欣赏咏物诗时 , 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
如下面这首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浑不怕 , 要留青白在人间 。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 , 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 。
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 , 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 。
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 。
同样 , 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 。
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 , 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 。
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 , 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 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