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颍州诗词研究( 五 )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 , 复任朝奉郎 , 北归途中 , 卒于常州 , 谥号文忠 。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 , 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 , 初无定质 , 但常行于所当行 , 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
文理自然 , 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 , 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 , 豪放自如 。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 , 漫衍浩荡 , 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 , 其诗内容广阔 , 风格多样 , 而以豪放为主 , 笔力纵横 , 穷极变幻 ,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 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 , 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 , 天地万物 , 嬉笑怒骂 , 无不鼓舞于笔端 。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 , 自昌黎始 , 至东坡益大放厥词 , 别开生面 , 成一代之大观 。
……尤其不可及者 , 天生健笔一枝 , 爽如哀梨 , 快为并剪 , 有必达之隐 , 无难显之情 , 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 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 , 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 , 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 , 扩大到词的领域 , 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 , 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 , 扩大了词的题材 , 丰富了词的意境 , 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 , 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 , 倾荡磊落 , 如诗 , 如文 , 如天地奇观 。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 , 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 , 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 , 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 。
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 。
南宋的陆游、辛弃疾 , 金代的元好问 , 明代的袁宏道 , 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 。
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 。
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 。
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
后人对苏轼的评价苏轼 苏轼(1037~1101年) , 字子瞻 , 又字和仲 , 号“东坡居士” ,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 , 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 , 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 合称为"宋四家" 。
他的父亲苏洵 , 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 , 始发愤”的“苏老泉” 。
苏洵发愤虽晚 , 但用功甚勤 。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 , 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
当然 , 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 , 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 , 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 , 属文日数千言” , 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
嘉佑元年(1056年) , 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 , 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
在翌年 , 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 , 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 高中进士 。
嘉佑六年 ,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 , 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 , 入第三等 ,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 , 丁忧扶丧归里 。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 , 仍授本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