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对仗诗词( 四 )


“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
“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 。
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
关于诗词的对仗,在下文律诗的对仗及词的对仗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到这里 。
展开
从诗词中找出4对对仗工整的联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春运对仗诗词】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律诗的颔联颈联都是对仗很工整的,但以古人对工对的要求是很严格的,颔联是有工对这个要求,但不是每首都能达到这个水平的 。
杜甫的诗对仗不错,可供一看 。
还有王维的 。
排律除了首尾二联都是要求对仗的,也可一看 。
对仗诗词和对联 / 查查362展开全部 对仗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 。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
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 。
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 。
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 。
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 。
“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
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 。
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 。
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易·乾文言》) ,《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 。
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 。
这个规则是:(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
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 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 。
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 。
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 。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 。
“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
“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
“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