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结构(11)
“现代诗”名称 , 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
从胡适的《鸽子》开始 , 现代诗的创作至今已接近一百年 , 在这一百年间 , 中国新诗经历了突飞猛进的繁荣 , 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 新诗的流派繁多 , 如过江之鲫 , 不可胜数 。
现代诗的兴起 , 导致了文言诗逐渐淡出了中国文学创作的舞台 , 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 形成了第一个现代诗创作的高潮 。
但由于现代诗这一文体出现伊始 , 并没有一个系统的创作理论体系 , 对于其的审美标准也各不相同 , 导致许多新诗的创作走向泛滥和随意 , 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和损害了新诗这一文体的形象 。
为此 ,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就当时新诗创作中出现的问题 , 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 。
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 , 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
这一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为新诗的规范和严谨提供了依据 。
之后虽然出现了许多其他的主张 , 如左联提出的“革命诗歌”、抗战时的“国防诗歌”、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出并在之后逐渐衍化形成的“新民歌运动”等 。
但是真正为大众所接受 , 并在艺术的层面形成共识的还是闻一多的“三美”主张 。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 , 外来思潮的影响 , 以及新时期诗人的摸索 , 从闻一多的“三美”主张上 , 又逐渐延伸出了更多更丰富的认知 。
一些主张被弱化 , 如建筑美 , 另一些主张则被强调 , 如绘画美 。
而还有一些流派 , 针对“三美”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诗歌理念 , 由于这里探讨的是一些基本的内容 , 故而不做赘言 。
一、音乐美——诗歌语言的节奏 闻一多提出的音乐美 , 在当时是针对新诗的韵律问题提出的 。
在当时 , 由于对文言文学过于左倾的抵触和颠覆 , 以至于一概与文言文学有重合的内容都被尽量的回避 , 如韵脚就被许多的诗歌创作者所忽略 。
20年代 , 冰心根据日本绯句而创立的冰心体 , 在带动小诗风潮的同时 , 更加把诗歌的音乐感这一问题丢进了历史的灰尘堆里 。
当时的诗歌 , 如最初刘半农沈尹默的诗、如郭沫若的《女神》、如湖畔诗社汪静之的《蕙的风》等 , 皆不在意诗歌的韵律 。
一方面固然是考虑新文学运动提出的颠覆文言文学 , 另一方面也因为新文学在创造社、文研会等领导下 , 倡导人文的回归 , 诗人们要求打碎一切的枷锁 , 尤其是限制其创作的格律的限制 。
在这里我们要顺便提一下 , 正如萍姐上期所说 , 文言诗对于格律的要求很严 , 几近苛刻 , 对于新生的白话文学而言 , 如果要求其平仄对仗 , 严格按照平水韵 ,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
所以在新诗创作的初期 , 诗人们多以破坏格律为荣 。
到了二三十年代 , 经过了十年创作热潮的新诗越发随意 , 几乎是随便说上两句话 , 就能冠以诗歌的名义 。
在这种情况下 , 闻一多提出了“三美”中的音乐美 , 并以新月社的诗歌创作 , 严格按照其执行 。
如他的《死水》 , 每节皆隔行押韵 , 节节换韵 。
与当时的诗歌创作情况相比较 , 可以说是非常的严谨 。
到了今天 , 尤其是经过了文革之后的诗歌创作热潮 , 现代诗的创作对于韵脚已经不做要求 ,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又要回归到20年代那样几乎混乱而随意的诗歌创作状态 。
相反 , 我们更应该学习“音乐美”的理论 , 并在另一个方面将之体现出来 , 这就是诗歌语言的节奏感 。
换句话说 , 就是诗歌语言内部的旋律 , 也即语脉 。
我们看文革后的现代诗佳作 , 甚至看之前二三十年代现代诗的佳作 , 即使是在最为混乱的创作时期 , 优秀的作品依旧是节奏感相当强的作品 。
如胡适的《鸽子》: 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只鸽子 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 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 十分鲜丽 这是中国新诗史上最早的一首诗歌 。
- 人到中年,读懂这四首诗词,你就活明白了
- 批判性思维与说服性写作读后感锦集
- 批判性思维与写作读后感精选
- 《一学就会的爆款写作课》读后感精选
- 刘老师教会了我写作文
- 写作疗愈经典读后感有感
- 春节|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关春节的诗句诗词
- 丁丁冬冬学作文——创意写作(3~6年级)读后感100字
- 论文写作诚信承诺书如何写?
- 经济类论文的写作思路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