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结构( 八 )


请解释一下如梦令其诗词的写作要点,如何构思?适应何种情感?'诗语言 最本色的文学语言 , 特殊功能: A、抒情 , 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
B、有机信息系统 , 一个字 , 能产生神奇效用 。
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 , 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 , 有很多含义 , 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
C、审美价值 , 可以把玩 。
小说可以抛开语言 , 复述故事 , 而诗不能离开语言 。
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 , 具体要求有四: 一是多义性 , 既有表层义 , 又有深层义 。
主要用象征手法 。
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等 。
传统象征过于理性 , 形成僵化的套路 。
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
二是跳跃性 , 超过任何文体语言 。
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 。
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 。
如"鸡声茅店月 , 人迹板桥霜" 。
还可以逻辑混乱 , 任意交错 。
如时间和空间交错 。
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
三是可感性 , 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 。
诗中有画 。
四是音乐性 , 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 , 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 。
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用 。
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 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 , 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 。
一字一音节 , 有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 , 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
古诗:五言"二、二、一" 。
新诗开放 , 独特创造 , 变化中有规律 。
最早的诗都可以唱 , 诗不分 。
原始民族的抒情诗 , 主要的性质是音乐 。
我国自六朝沈约写出《四声谱》以后 , 诗从诗中开始分化 。
但是 , 诗与音乐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
唐诗有不少已被谱曲演唱 。
诗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用 , 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 , 加深诗味 , 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 , 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 。
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 , 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 。
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 , 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 。
主要有:押韵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 。
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 , 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的情感 , 可有可无 。
无韵崐诗可以其它手段显示音乐性 , 如诗行排列 。
首先要选韵 。
同类的韵形成韵部 。
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 , 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等 。
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 , 音调音域也不一样 。
有的响度高 , 昂扬、亢奋 , 如江阳、发花等 。
有的响度低 , 苦闷、沉重 , 如灰堆、一七等 。
要因情选韵 , 因情变韵 。
其次是转韵 。
较长的诗 , 情绪流动变化 , 这就要在形式上体现出来 。
如果一韵到底 , 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 。
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 。
如《春江花月夜》 , 四句一韵 , 流丽婉转 , 委婉缠绵 。
再次是押韵方式 。
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论 , 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 。
其它还有抱韵 , 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 , 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 。
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 。
声调 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 。
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 。
新诗只能注意而已 。
特别是在朗诵诗需要时 。
节奏 本是音乐术语 , 是诗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
在大自然和生活中 , 任何事物都有节奏 。
诗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