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课前三分钟

诗词课前三分钟

语文课前三分钟 诗歌赏析《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CHINA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
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CHINA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
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 。
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
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
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 。
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
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 。

【诗词课前三分钟】

“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
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 。
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 。
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
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