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晚年诗词

王安石晚年诗词

王安石晚年号什么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 晚年号半山 , 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 。
他的父亲一生只做了几任地方州县官吏 , 最后死于通判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任上 。
王安石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 , 因此 , 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 。
年轻时 , 中进士 。
宋神宗时 , 任宰相 , 推行新法 , 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 , 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今南京) , 最后忧愤而死 。
由于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 倔强的性格 , 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 , 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 , 情真意切 。
其诗文有不少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 , 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
王安石诗歌特点展开全部 在王安石诗歌中 , 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
一部分作品是直接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 , 如《感事》、《兼并》、《省兵》、《收盐》、《河北民》等 , 大多作于他任地方官时 , 表达了他对时政的批评和他的政治理想 。
另一部分作品 , 则借古喻今 , 或借题发挥 , 表明作者的政治观念或人生观念 , 如《商鞅》 , 以“今人未可非商鞅 , 商鞅能令政必行” , 强调了建立有效的国家机器的重要;《孟子》“何妨举世嫌迂阔 , 故有斯人慰寂寥” , 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固执己见的态度 。
此外如《贾生》、《汉武帝》、《桃源行》、《明妃曲》等 , 大体类似 。
不过 , 同散文的情况不一样的是 , 除了这一类观念性比较强的作品以外 , 王安石(特别是在他脱离政治舞台的时期)还写有许多偏重于抒情的作品 。
与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等人推崇和效仿韩愈不同 , 王安石诗受韩愈的影响很少 , 而是非常敬重杜甫 , 并广泛吸收了中晚唐诗的特长 。
他曾编过《老杜诗后集》 , 并在《杜甫画像》中写道:“吾观少陵诗 , 为与元气侔 , 力能排天斡九地 , 壮颜毅色不可求 。
”杜甫在宋代逐渐受到高度重视 , 宋诗逐渐向杜甫的方向靠拢 , 可以说是以王安石为起点的 。
另外 , 他也编过《唐百家诗选》 , 收的多是不为人重视的中小诗人的作品 , 显然他有广采博收的意识 。
在此基础上 , 他的诗形成了以语言精炼而圆熟、意境清丽而含蓄为主要特点的风格 。
王安石的诗对语言的锤炼十分讲究 , 并善于不留痕迹地化用前人的词汇和意象 。
传说《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 , 改了十几次才确定下来 。
其实 , 把形容词“绿”用为动词的写法 , 不但李白早已有“东风已绿瀛洲草”之句(《侍从宜春苑……》) , 其他人也反复使用过多次 , 但王安石这句最为亲切自然而形象鲜明 , 能表现出江南风光的喜人之处 , 所以为人们所熟知 。
又如《暮春》诗中“雨花红半堕 , 烟树碧相依” , 是受杜甫“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一联的启发 , 但并不觉得是套用前人的 。
还有《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 , 两山排闼送青来” , 后人认为是用史书中的材料为对仗 , 极表赞赏 , 但他确实用得很巧 , 不显得吃力 。
另一方面 , 王安石虽然经常凭藉广博的书本知识方便地化用前人语汇 , 但他并不总是在搬弄学问 , 他也常常通过细腻的观察 , 捕捉生动的意象 , 以平易的语言表现自己内心的情绪、感受 。
像“北山输绿涨横陂 , 直堑回塘滟滟时 。
细数落花因坐久 , 缓寻芳草得归迟”(《北山》) , 后二句对得很工整 , 读起来却很自然 , “细数”、“缓寻”既烘托了萧散旷逸、从容不迫的神态 , 又暗涵了一种百般无聊的闲愁 。
一般来说 , 王安石不把经过仔细揣摩、推敲的个别典故、语词用得很显眼 , 而是把这种精巧的语言同全诗意脉的自然流动融合成一体 , 正如叶梦得《石林诗话》所说 , 看上去“见舒闲容与之态” , 但“字字细考之 , 若经櫽括权衡者 , 其用意亦深刻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