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晚年诗词( 二 )


王安石诗常有谢灵运及中晚唐诗那种清丽的风致 , 黄庭坚谓之“雅丽精绝 , 脱去流俗”(《苕溪渔隐丛话》引) 。
像《岁晚》: 月映林塘澹 , 风涵笑语凉 。
俯窥怜绿净 , 小立伫幽香 。
携幼寻新菂 , 扶衰坐野航 。
延缘久未已 , 岁晚惜流光 。
诗中的景物显得清幽雅洁 , 呈现超脱于世俗之外的美 , 而诗人的心便流连于此 。
读这样诗 , 我们会想到谢灵运的山水诗 , 但王安石没有他那样的贵族式的孤傲;想到大历十才子或贾岛一派的写景诗 , 但王安石没有他们那种寒苦 。
实际上 , 王安石这一类诗是带有某种孤独和清高意味的 , 只是他对此不愿作强化的表现 , 保持着心态的平衡 , 因而在语言上 , 这一类诗也写得比较谐调 。
这里已经涉及王安石诗的另一特点 , 即表现的含蓄 。
为了更好地说明它 ,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杖藜缘堑复穿桥 , 谁与高秋共寂寥?伫立东岗一搔首 , 冷云衰草暮迢迢 。
(《寄蔡天启》) 杜甫晚年的诗 , 常把自我的形象孤零零地置于肃杀的秋色中(如《登高》) , 以表现心境的悲凉 , 王安石这首诗与之有些相像 , 包括声律的顿挫也有些相似 。
但王安石作了些淡化的处理 , 譬如诗中用“谁”来代替自己 , 避免以广阔的背景造成情绪的扩张 , 同时也回避说明或暗示情绪的具体内涵 , 因而留给人们的是一种既萧索又苍凉、不可实指的怅惆情怀 。
造成这种诗境原因很多 。
一方面 , 王安石个性倔强 , 一生历经风波 , 在受到挫折时 , 内心的不平总是要流露出来;但另一方面 , 不仅他的人生体验很复杂 , 不易说清楚 , 而且 , 在宋代重理智的文化氛围中 , 作为有过重要政治地位的大人物 , 诗中个人情感表现得过于强烈 , 会被认为是一种幼稚的夸张 , 所以他还是用了比较抑制的、含蓄蕴藉的方式来表现 。
另外像《南浦》:“南浦随花去 , 回舟路已迷 。
暗香无觅处 , 日落画桥西 。
”也是一种不知因何而起的惘然若失的情怀 。
但不管怎么说 , 在宋代诗人中 , 王安石的诗歌情感 , 已经是比较浓厚而不偏向于平淡的了 。
透过清丽而含蓄的意境 , 诗人的内心隐痛还是可以感受到的 。
王安石以其广博的学识、圆熟的语言技巧、自然含蓄而又精巧凝炼的风格 , 建立了宋诗的一体 , 后来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 , 受他的影响不小 。
他们以才学为诗的偏向 , ...
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绝句,雅丽精绝,脱尽流俗 。
文学史称为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吗?此词与王安石晚年的诗作相似 , 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词中营造出清隽秀丽、悠闲恬静的意境 , 以此来抒发洒脱放达之情 , 以求得精神上的慰安和解脱.词人描绘春景时 , 无典故 , 不雕琢 , 语言清新、自然 , 数笔就勾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 , 其中有日景、夜景 , 有青山绿水、花红柳翠的明丽色彩 , 也有流水潺潺、黄鹂鸣啭的声响 , 而作者的形象就淡入这画面中.全词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志 , 娴雅流丽的风格中显示出作者的才情骨力 , 体现了王安石词素洁平易而又含蓄深沉的词风.
翻译一下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作品译文池塘中的春水环绕着杏花 , 花与水中的倒影争奇斗艳 。
即使像雪那样被春风吹落 , 也胜过在南边小路上被碾作尘埃 。
作品赏析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 , 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
一、二句写景状物 , 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 。
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 。
“陂” , 此处是指池塘 。
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 , 预示着勃发的生机 。
“绕”字用得精巧 , 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 , 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 。
王安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 , 如他《江上》一诗中说:“青山缭绕疑无路 , 忽见千帆隐映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