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悼念亡夫的诗词( 九 )


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 。
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 。
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
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
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
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 。
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 。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 “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
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
文学创作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
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 。
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 。
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 。
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
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 。
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
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
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 。
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 。
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 。
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 。
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 。
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 。
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 。
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 。
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 。
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 。
《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 。
《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 。
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 。
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 。
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 。
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 。
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 。
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
定情信物的含义是什么??展开全部 定情信物包括:戒指、如意、罗汉钱、红豆、凤钗、手帕、荷包等,或者是家中祖传的某种小物件、本人精心选购的某种纪念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