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悼念亡夫的诗词( 八 )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 “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
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
文学创作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
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 。
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 。
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 。
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
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 。
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
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
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 。
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 。
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 。
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 。
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 。
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 。
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 。
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 。
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 。
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 。
《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 。
《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 。
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 。
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 。
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 。
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 。
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 。
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 (772~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
生平 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
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
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
少年时读书刻苦 。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
二人订交 。
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
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 。
作《观刈麦》、《长恨歌》 。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 。
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
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 。
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 。
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 。
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 。
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
次年写下《琵琶行》 。
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
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 。
- 穿越千年,惊艳如初 :《诗经》里的动植物读后感摘抄
- 悼念集读后感锦集
- 悼念一位腾讯技术大佬。。
- 带钧字和墨字诗词诗经
- 婆婆去世的诗词
- 悼念母亲的诗词有哪些
- 惠 凡 诗词
- 采薇南山诗词
- 悼念父亲离去诗词
- 槿字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