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江汉( 四 )


颔联、颈联写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闻 。
颔联写来到山里,只见古木参天,杳无人迹,忽然耳边传来隐隐的钟声,循着这钟声寻找寺院在何处 。
结合首联,短短四句诗,已经显出山重雾隐的层次来,突出了幽深、神秘、安静的氛围 。
特别是这钟声的出现,增添了几份“鸟鸣山更幽”的僻静 。
“何处”一词,巧妙的写出了诗人寻觅知音的急切心情 。
颈联写得最传神 。
经过苦苦搜寻,诗人在天快黑时终于找到了香积寺。
只见这里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的阴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
“咽”“冷”为该诗诗眼,不仅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而且映照出诗人此时冷寂暗淡的心理状态,与红尘繁杂、官场喧嚣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山水也如人一般呜咽、阴冷,尽可以引发你的联想,其内容含量远远超出几句诗的范围,表现了极大的艺术张力 。
尾联抒发感想 。
诗人看到了寺前的“空潭 ”,想到了一个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此时的心意 。
这里的“空”,正如“空山新雨后”的“空”,是空寂宁静幽深的意思 。
诗人面对“空潭”,不由想起一则佛教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有一毒龙,屡屡伤害百姓,佛门高僧以无边佛法降服了毒龙,还百姓一方平安 。
诗人运用这个典故,表面是宣扬佛法无边,佛法万能的观念,实际让人联想的却是多面的:人啊,面对纷扰繁杂的世界,就该学习佛家,闭目静坐,不生杂念,不受世俗欲念影响,求得心灵安宁;在官场打斗争闹的人们,能进入这种境界,世界不是会宁静许多吗?怀才见弃,报国思用——杜甫《江汉》赏析(陕西)王周平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这首诗是杜甫漂泊湖北江陵、公安时所写,当时,五十六岁的杜甫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
首联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 。
“思归客” 三字饱含了无限的辛酸,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 。
次句写得巧妙,在“一腐儒”前冠以“乾坤”二字,自谦中有自负,试问,乾坤之内,像杜甫这样心忧社稷的“腐儒”能有几人?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 。
此联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则写诗人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 。
颈联生动形象地表现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 。
“落日”比喻“暮年”,“秋风”是写实 。
年老的诗人飘流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快要好了,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拳拳之心已表露无遗 。
尾联用典,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 。
《韩非子》中有“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接受管仲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 。
诗人以“老马”自比,写自己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像老马一样,还是有用的 。
诗人显然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当然是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
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的慷慨情怀,集中地表现了一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 。
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也表现了“诗中有道”的意趣 。
在诗里,他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静迷人,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让人获得一种从繁杂入宁静的美的享受,让人的心灵平静下来,调整心态,享受生命 。
全诗采用由远及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 。
这中间过度浑然天成,不露一丝刻意的痕迹 。
从这个角度讲,本诗不愧是王维山水诗的典范作品.
【如何写诗歌鉴赏】作业帮诗歌的鉴赏技巧,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分析作者、诗题; 2、辨清诗歌类别; 3、咀嚼语言、品味意境; 4、掌握一定的文学、文化常识; 5、合理利用诗中的隐含信息. 这些方法,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却不是“万能钥匙”,百试百灵,比如说用来解答今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就未必行得通.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形势,创新思维,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通过对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归纳综合,笔者认为,用如下几种方法来鉴赏诗歌,是行之有效的. 一、感同身受. 每一篇作品都是诗人在心灵最自由,思维最活跃,情感最放纵时写出来的,都浸润着作者的血与泪,爱与恨,悲愁与喜乐.我们在欣赏时,一定要用心品读,用心感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感知出与诗人相同的遭际、相同的心境,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略通皮毛是难以读出个中之味的.王安石有云:古人之观于天地、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鉴赏诗歌即是求思之深、感之切、心之近.纵观今年的十五篇诗歌阅读,有四篇是写思乡怀人的(全国卷二、全国卷三、湖北卷、浙江卷),有两篇写昔盛今衰的(全国卷四、上海卷),还有两篇是写音乐欣赏的(天津卷、湖南卷),这些内容,我们的中学生并不陌生,虽然他们没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但也有相近的或相通的体验,做题时,就应该从大脑的储存库里把它们调出来.如全国卷二: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第一问不难回答,这个“寻常”的细节是“又开封”,第二问紧承第一问而来,要回答好它需动点脑筋.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我们写信的机会少了但类似的情景还是遇到过的,如和亲人朋友打电话,打完了,意犹未尽,又拔通再打;送亲人朋友远行,已说过千言万语了,车轮启动时记起还有一句紧要的未说,忙赶上前去说给他(她)听.为何生活中一再的出现“又开封”的事呢?是因为我们有着难分难舍、割裂不断的情!回到原诗,即是诗人见秋风又起,思乡情切,在信中片言难述万一,故行人临发时又开封补上. 二、运用想象. 想象只要合理,不妨大胆,再大胆些,这符合诗歌自身的特点,也是鉴赏诗歌的必由之路.通过想象,补出诗人未尽之言,未明之景,未完之意,未诉之情.如全国卷一《木兰花》的第二第三问(原诗略): 对诗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对“闹”字的用法,一般同学都认为写得好,写出了杏花的热烈绽放,写出了春意盎然.但这还不够,还不能拿到满分,要拿到满分,就必须运用想象:杏花怒放,一片嫣红,引得蜂忙蝶舞,春鸟在枝头跳跃欢唱.这才符合春天的景象,这才显得“热闹”,这才是真正的春意盎然. 再如湖南卷:听邻家吹笙郎士元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道题目已对前三句分别作了赏析,要求按照前面的方式赏析第四句.音乐欣赏,本就需要想象,而第四句的赏析更是非想象不可:桃林丛中,桃花盛开,一佳人端坐其中,凝神吹笙.花烂漫绽放,人面如花,而笙声也如这花般明丽、欢快.能想象出这些,这道题目也就做好了一半. 三、迁移所学知识. 自初中以来,我们的学生所学的诗歌不算少了,对诗歌的了解也达到了一定程度.同为诗歌,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只要题材相同,内容相同,未必不会有相同的写作技巧,相同的情感表露以及相同的意境氛围.我们就能从课本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诗句,用所学知识去解题.如天津卷:听蜀僧浚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云暮,秋云暗几重. 问: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云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说到音乐欣赏,我们所学的诗歌中就有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不妨以《琵琶行》来与之印证.“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琵琶行》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和它相似.“不觉碧云暮,桃云暗几重”,《琵琶行》又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与之基本相同.课文中这两句的意思我们是比较熟识的,前句突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后句一是说明时间过得快,二是情景交融,从描写月的澄静、空明来表现诗人受到琴声的洗礼后内心的纯净,从侧面烘托琵琶女琴艺超凡出众.把这些用来解题,可以说不差分毫. 再如上海卷《赤壁》(原诗略),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其最后一题即是对末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就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对课文熟悉的同学,这道题很容易做,因为书本上有《越中览古》的“宫女如花满春殿,而今惟有鹧鸪飞”,《扬州慢》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以及《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等和它的写法完全一致,都是拿昔日的繁华、强盛与今日的萧条、荒凉作对比,以抒发作者昔盛今衰的感慨. 四、重点关注尾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