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江汉( 六 )


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
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表现出来 。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8分)(06年全国卷1)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
②野次:郊野 。
③棰:鞭子(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
【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 。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
高中语文 古诗赏析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解析1(1990年-2005年)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 。
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
答案:(1)B (2)D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
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答:8、C 9、C2001 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幕钟时 。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仁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马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着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