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的诗词( 二 )


始英法,扰都鄙 。
同光后,宣统弱 。
传九帝,满清殁 。
革命兴,废帝制 。
立宪法,建民国 。
古今史,全在兹 。
载治乱,知兴衰 。
史虽繁,读有次 。
史记一,汉书二 。
后汉三,国志四 。
兼证经,参通鉴 。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
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
有为者,亦若是 。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 。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
有哪些嘲讽别人自负的诗句清·文映江《咏针》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眼晴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
作此诗的文映江先生,字岷山,同治十三年(1874年)生,清末拔贡 。
少时家贫,发愤读书,父母在蟠龙寺下劳苦耕作供其费用,诗文优秀而书法怪异,到潼川府考名列第一,知府批其卷曰"文盖通场,字丑八县" 。
光绪二十八年,由省试拔贡,宣统元年赴京朝考,授官吏部录事,辛亥后回乡隐居,以教书卖文种田为生,曾有驻军司令于某多次造访,慷慨谈及刘先主三顾茅庐事,欲邀入幕,文以"亡国遗臣,不愿改节事他人"谢绝,1950年以七十六高龄辞世 。
平生生活清苦,秉性孤傲,幽默诙谐玩世不恭,自撰墓志铭称"不染浇风,不悖名教,不喜事功 。

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这首诗的诗词是什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
注释:1. 少府:官名,即县尉,掌管一县的治安和军事 。
之:去,往 。
之任:去就任 。
蜀川:泛指蜀地 。
2. 阙:古代宫门两旁的望楼 。
城阙:这里指长安 。
辅三秦:以三秦为辅,即在三秦的拱卫下 。
三秦:指古代秦国的地域,在今陕西一带 。
秦朝灭亡后,项羽将秦故地分为雍、塞、翟三国,后世遂称这一带为三秦 。
3. 五津:蜀中的长江自湔堰至健为一段有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合称为五津 。
4. 宦游:为了做官而远游四方 。
5. 比:古代五家相连为比 。
比邻:近邻 。
这两句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
”6. 无为:不要,不用 。
歧路:岔路,指分手的地方 。
译文一: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
译文二: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
赏析一: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赏析二: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