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的诗词( 三 )


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 。
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 。
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 。
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 。
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 。
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 。
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
送君千里,终有别 。
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 。
“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 。
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 。
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
赏析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 。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 。
“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 。
“三秦”,泛指长安附近 。
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 。
“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 。
“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 。
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 。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 。
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 。
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 。
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
禁烟诗句展开全部我翻遍了我的优盘,只找到了这么一点点比较老的诗词等资料,分别来自《中国烟草史》和我的歌曲列表,另外我再到控烟之声论坛上帮你找一些最近一些参加了《中国控烟观察—民间视角》新闻发布会的专家学者所写的诗词,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1、蒋陈锡《凤池集?德水恭纪诗》:“碧椀冰浆潋滟开,肆筵先已戒深杯 。
瑶池宴罢云屏敞,不许人间烟火来 。
”诗文写作背景:康熙帝玄烨不吸烟,也不喜欢别人吸烟 。
李调元《淡墨录》卷六记载康熙南巡,驻跸德州时说过的一段话:“朕平生不好酒,亦能饮一斤,止是不用 。
最可恶的是用烟,诸臣在围场中看我竟日曾用烟否?每见诸臣私行在巡抚帐房偷吃,真可厌恶,且是耗气的东西,不但我不吃烟,太祖、太宗、世祖以来都不吃烟,所以我最厌恶吃烟的人 。
”2、康熙年间,有高丽国贡烟千匣,玄烨诏却之(拒绝) 。
当时的翰林院检讨尤侗有诗云:“请看万匣高丽种,未许深宫近至尊” 。
3 、烟食不果腹,种烟消耗地力“夫烟食不果腹,不食不饥馁,虽曰辟寒,未见其然也,似属小耗,实民间大蠹也 。
小民迷于利,自相残害而不觉 。
今种烟之家,十居其半 。
大家种烟一、二万株,小家亦不减三千 。
每万株费人工十或七八,灰粪二、三百担,麸料粪水在外……总种植烟苗始末之工费以图耕稼,种植杂粮,实可以活天下大半之人 。
”4、嘉庆举人曾担任过新喻知县的包世臣,在其《安实四种》对于种烟费工耗资作了周密的调查和计算:“种烟必需厚粪,计一亩烟叶之粪,可以粪水田六亩,旱田四亩 。
又烟叶除耕锄之外,摘头、捉虫、采叶、晒帘,每烟一亩,需人工五十而后成 。
其水田种稻,合计播种、插秧、莳禾、耘草、收割、晒打,每亩不过八九工 。
旱田种棉花、豆粟、高粱,每亩不过十二、三工 。
是烟叶一亩之人工,又可抵水田六亩,旱田四亩也 。
”5、查慎行《自汶上至济宁田间多种蓝及烟草》诗,表达了诗人对扩种烟草和作染料用的蓝草使粮田日渐减少的忧虑:“本业抛农务,群情逐贸迁 。
刈蓝多用染,屑草半为烟 。
树艺非嘉种,膏腴等废田 。
家家坐艰食,那得屡丰年 。
”6、钱大昕《道中所见草木》诗,也明确地表明反对种烟、吸烟,其理由是烟草伤身体、耗钱财、浪费劳力、多占良田:“小草淡巴菰,得名盖未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