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发展论文摘要( 二 )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同行的研究水平,在工作中和论文中有效地运用文献,这不仅能避免简单的重复研究,而且也能使研究开发工作有一个高起点 。
其次,还能反映出综合分析的能力 。
从大量的文献中找到可以借鉴和参考的,这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 。
对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点,优缺点的评述是否符合实际,恰到好处,这和一个人的分析理解能力是有关的 。
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一篇毕业论文,必须阅读一定量(2~3篇)的外文资料,这不仅反映自己的外文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论文的先进性 。
1、论文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 。
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 。
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 。
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 。
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 。
摘要不分段 。
4、用第三人称 。
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
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
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
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 。
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
9、论文摘要之撰写通常在整篇论文将近完稿期间开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内容 。
但亦可提早写作,然后视研究之进度作适当修改 。
有关论文摘要写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0、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间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 。
11、用简单而直接的句子 。
避免使用成语、俗语或不必要的技术性用语 。
12、请多位同僚阅读并就其简洁度与完整性提供意见 。
13、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 。
但亦不要矫枉过正,将应有之字眼过份删除,如在英文中不应删除必要之冠词如a''an''the等 。
14、尽量少用缩写字 。
在英文的情况较多,量度单位则应使用标准化者 。
特殊缩写字使用时应另外加以定义 。
15、不要将在文章中未提过的数据放在摘要中 。
16、不要为扩充版面将不重要的叙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仅能以一两句话概括,就让维持这样吧,切勿画蛇添足 。
17、不要将文中之所有数据大量地列于摘要中,平均值与标准差或其它统计指标仅列其最重要的一项即可 。
18、不要置放图或表于摘要之中,尽量采用文字叙述 。
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要有摘要.关键词语{3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发展的体裁.《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是那一时代诗体的主要特色.紧接着,在南方的楚地又兴起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并以伟大的诗人屈原为其光辉代表.自古以来,“风”“骚”并称.《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以创作方法而言,“国风”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随着楚辞逐渐向接近于散文的赋体演变,另一种诗体——乐府,带着民间文学特有的刚健清新的风格步入了汉魏六朝诗坛.乐府民歌无论是长篇还是短制,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强烈的现实感,是它们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现实主义精神直接影响了尔后诗人创作的“乐府古题”,以及唐代的“新乐府运动”.在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中产生了象《陌上桑》(《艳歌罗敷行》)、《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等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瑰宝,给“诗歌大国”增添了异彩.在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渐引人注目.到了汉末佚名诗人作的《古诗十九首》出现,五言诗体便基本成熟了.到齐梁时期,中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序》中已经确认“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七言诗的产生稍后于五言诗.它的广泛流行,大约在晋宋之际.经过了齐梁间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在声律方面的充分准备,到唐代,近体诗确立了,诗歌进入了鼎盛时期,这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中,古体诗与近体诗全面发展,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中国的诗歌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二者关系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从“以乐从诗”、“采诗入乐”和“倚声填词”三个阶段.“倚声填词”是诗与乐各自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进行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的结合.后来的词和散曲都是沿着“倚声填词”的途径发展过来的.词,原被称为“曲”、“曲子”,或“曲子词”,是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词起源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填词渐成风气.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到宋代,词这一特殊的文学样式,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宋代艺术家在词中“言诗之所不能言”(王国维《人间词话》),表达其“动于中而不能抑”的欢愉愁怨情绪(陈子龙语,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上),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统一.宋代的词,达到了可以和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一批大诗人,如苏轼等.南宋后期,词逐渐失去了和乐的能力.同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不断传进中原地区,带来了“壮伟狠戾”(徐渭《南词叙录》)的粗犷的格调,引起了人们的新的兴趣.这种“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的语言,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散曲.散曲和传统诗歌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它大量地吸收民间的方言俚语.散曲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通俗文学的色彩,大量的散曲作品还具有以往诗歌中所少见的诙谐和幽默,这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的发展,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兴盛的体裁之一.当宋词、元曲在文坛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同时,传统的诗歌仍创作有大量作品.宋、元、明、清的诗,其数量十分巨大,并有自身的特色,但从总的成就上说,没有超过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