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与写作视频( 四 )


还有许多类别 。
五、七言律诗都是一首八句,两句为一联 。
一、二两句叫起联,或叫首联 。
三、四两句颔联,或叫次联 。
五、六两句叫颈联,或叫三联 。
七、八两句叫尾联,或叫结联 。
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这是对仗的常规 。
例如: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颔联“青山”对“绿树”,“郭外”对“村边”,颈联“把酒”对“开轩”,“桑麻”对“场圃”,对得非常工整 。
除了中两联对仗外,也有在首联或者尾联用对仗的 。
这样,一首诗共用了三联对仗 。
还有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少于两联 。
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 。
律诗的对仗,还有许多研究,下面简要地谈一谈 。
(一)工对 凡是同类词相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或多数字对得工整,都属工对 。
例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同类词相对;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属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对“无边”,“滚滚”对“萧萧”,“来”对“下”,都非常工整 。
“落木”与“长江”虽非同类的词,却是名词对名词,这属多数字对得工整,也算工对 。
(二)宽对 什么叫宽对?就是诗句的对仗大体整齐 。
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 。
即邻近的事类相对 。
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等等 。
如刘长卿《钱别王十一南游》:“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以“落日”对“长江”,是天文对地理 。
刘春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以“堂”对“路”,是地理对宫室 。
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
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就是这种情况 。
(三)借对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在诗中用甲义,但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 。
如杜甫《曲江》:“酒渍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 。
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 。
杜甫《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戌,南浦清江万里桥”,以“清”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
(四)流水对 流水是一个比喻词,是说上句的意思没说完,要象水一样流下去,才能成为一具完整的意思,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上句没说穿峡到哪里去,下句才说出向洛阳去 。
(五)倒装对 这是由于受平仄或词性的约束,故意把词语颠倒过来 。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顺读是“莲动渔舟下,竹喧浣女归” 。
如果顺读,平仄就完全变了 。
又如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
这不是限于平仄的的问题,因为诗人吟咏的对象是香稻、碧梧,是写秋天的景物 。
如果把它顺读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那吟咏的对象成了鹦鹉和凤凰,就不合“秋兴”的题目了 。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对偶不要合掌 。
比如一个人的双手,分长在左右两边,是对偶的样子 。
如果两只手掌合在一起,那就合二为一了 。
律诗的对偶句,虽然要求词性和事物两两相对,但各句必须有独立的意思 。
如果一联上下句的意思一样,只是字面不同,就犯了合掌的毛病,会造成意思重迭、乏味 。
它是对偶句的禁忌之一 。
第二节 对偶的句型句型就是句子的结构 。
对偶的句型必须一致 。
五、七言律诗的句型有多种 。
五言诗如:气蒸 云梦泽,波撼 岳阳楼 。
竹怜 新雨后,山爱 夕阳时 。
这是二、三结构白日 依山 尽,黄河 入海 流 。
绿树 村边 合,青山 郭外 斜 。
这是二、二、一结构 。
无边落木 萧萧 下,不尽长江 滚滚 来 。
海内风尘 诸弟 隔,天涯涕泪 一身 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