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声韵 诗词( 五 )


2、窄韵:某韵部的字数很少 。
(宽韵与窄韵意思相反,略去不提)3、出韵:应该按词谱规定用韵时,诗词里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
4、和韵:在唱和别人诗词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作诗叫和韵 。
5、次韵:也称“步韵”,既用原诗词相同的韵字,且前后秩序都必须相同 。
6、用韵:既使用别人原诗中相同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
7、依韵:既用与原诗词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
8、抱韵:既首句与末句押韵,第二句与道第二句押韵,以此类推向中环抱的押韵方式 。
9、偶韵:既逢偶句才押韵10、随韵:既一呼一应进行转换的押韵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韵,下句随押 。
11、排韵:既从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种韵 。
三、对仗:“对仗”如果细说,不如买本书自己细看,主要是内容实在太多了 。
记得当初我看见“对仗”这个词的学习资料居然有那么多的时候,吃惊极了 。
总以为掌握基本知识就够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解 。
在对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难以在这里归纳全面,所以,只能拣一些易记、多用的知识作为笔记内容,再深的知识,就必须看书了 。
诗词中的对偶,就叫做“对仗” 。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由 。
一般讲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的相对 。
...
入声韵有哪些?是否每个韵部可以互押? 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上声、去声又称舒声,入声则为促声.舒声韵尾以元音或者鼻音结尾,促声韵尾以塞音结尾.入声除了是一个声调,还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韵母的统称.现代普通话已经失去了入声.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四声,指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上、去、入.南北朝时,梁武帝曾经问周舍什么是“四声”,周舍回答那就是“天(ten)子(cix)圣(sjengh)哲(triet)”;这四字正好代表“平上去入”四个不同的声调.根据日本《悉昙藏》卷五记载:“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平中怒声、与重无别.”现代吴语中的绍兴方言和闽南语的潮州方言区分阴阳二类声调,阴调对应清音,阳调对应浊音. (1).汉语字音的声调.古汉语字音的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总称“四声”. 【出处】:《南史·陆厥传》:“ 汝南 周顒 善识声韵. 约 ( 沉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新唐书·权德舆传》:“ 德舆 生三岁,知变四声.” 【示例】:罗常培 《汉语音韵学导论》:“以‘平上去入’为四声,自 齐 梁 之际始.” (2).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声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是由古四声演变而来的.
“平上去入”中的“入声”字现在是什么声调?“入声”是古汉语四声之一 。
普通话没有入声,有些方言有入声 。
入声韵尾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有时还带有辅音韵尾 。
入声字读音短促,一发即收 。
入声字音是无声除阻音,是有成阻和持阻阶段,但最后没有爆发的塞音 。
入声在汉语的发展情况及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
入声在粤语、闽南语、海南话、客家语、部分赣语,完整保存韵尾三分[-p?],[-t?],[-k?] 。
大部分赣语保留两种韵尾[-t?]和[-k?] 。
在吴语、江淮官话、徽语、晋语、闽东语、莆仙语和极少数西南官话中合并为喉塞韵尾[-?] 。
在部分江淮官话、闽中语、新湘语、闽北语中保留独立调值 。
江浙话、湖南话、江西话、粤语、客家话、闽南话、潮汕话,都可以读出入声字 。
尤其是粤语,保留了几乎全套的入声字 。
入声是汉语之骨,许多南方人觉得,听北方人讲话,感觉很“油”,顺溜却缺乏高低起伏的美感,就因为北方人的话里,已经没有了铿锵有力的入声 。
在诗文当中,运用好入声字,读起来就显得特别有力道 。
如下面这首词:满江红[南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
臣子恨,何时灭 。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