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蝉叫醒的诗词( 四 )


大陆第二批简化字在推广了一段时间后,实在是推广不下去了,人们不仅对推广的简化字难以接受,还掀起了一股任意造字的的风潮,社会用字混乱现象非常严重,只好取消了 。
取消了这批简化字,虽然对社会用字混乱现象有所遏制,但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时也难以消除 。
蝉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别名呢?大约有三个原因:首先当然是品种问题,不同的叫法标志着不同的品种 。
二是由于方言不同,同一种蝉在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的名字 。
譬如说,蝉的幼虫在我的老家河南南阳称“爬叉”,而在河南永城被称为“知了猴”或“积了猴”,距河南永城以东100公里的的江苏徐州又称为“嗲(音diǎ)喽” 。
“嗲喽”在徐州方言里有撒娇、使小性之意 。
徐州话说“嗲喽”的表现是:“嗲嗲拉拉”、肉麻、起鸡皮疙瘩 。
蝉的叫声单调、尖锐,音阶在高八度区间游走,是“嗲喽”行为的声音属性 。
所以,方言有时有比普通话更形象的表现力和针对性 。
再就是不同的时代,用一种蝉的名称也有变化 。
扬雄的《方言》在释蝉时说得很清楚:“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蜩,秦晋之间谓之蝉,……其大者、其小者、其雌蜻、大而黑者、黑而赤者,等等,都有不同的名称 。
前者说的是地域差别,后面则是品种的不同 。
南朝宋郑樵《尔雅注》在释蝉时说:“蜩,即蝉之异名,词辨蝉之类也 。
”然后,对蝉的异名作出了详细解释 。
再加上这几个原因常常搅在一起,越发使蝉的异名多了起来,结果引得注家们相互辩驳,一般读者也只好人云亦云,莫衷一是了 。
明人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里,对前人的诸多说法有一辩证,现录之于后:“蝉,诸蜩总名也,皆自蛴螬腹蜟(音Yǜ育),变而为蝉;亦有转丸化成者,皆三十日而死 。
俱方首广额,两翼留足,以胁而鸣,吸风饮露,溺而不粪 。
古人食之,夜以火取,谓之耀蝉 。
《尔雅》、《淮南子》、扬雄《方言》、陆机《草木疏》、陈藏器《本草》,诸书所载,往往混乱不一,今考定于左,庶不误用也 。
夏月始鸣,大而色黑者,蚱蝉也,又名蝒(音miàn面)、曰马蜩,《豳诗》‘五月鸣蜩’者是也;头上有花冠曰螗蜩,曰蝘,曰胡蝉,《荡》诗‘如蜩如螗’者是也;具五色者曰螂蜩,见《夏小正》:并可入药用 。
小而有文(纹)者曰螓,曰麦□(上札下虫,音zhá扎);小而色青绿者曰茅蜩,曰茅□(上截下虫);秋月鸣而色青紫者曰蟪蛄,曰□(左虫右召)□(左虫右撩去提手)曰蜓□(左虫右木);曰□(左虫右奚)□(左虫右鹿),曰□(左虫右多,音shé舌)□(左虫右决去两点水,音jué决);小而色青赤色者曰寒蝉,曰寒蜩,曰寒螀(音jiāng),曰蜺;未得秋风则□(上病框下音,喑的异体字,音yīn阴)不能鸣,谓之哑蝉,亦曰□(上病框下音,“喑”的异体字,音yīn阴)蝉;二三月鸣而小于寒螀(音jiāng江)者曰□(左虫右宁)母:并不入药 。
”他将前人诸说加以分类,去其重复者,总结出蝉的九个种类 。
他归类的标准有三点:一是形体大小,二是体色,三是时令,这就比较科学了 。
清人陈淏子《花镜?养昆虫法》“鸣蝉”条...
虞世南写的蝉古诗的意思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
言外之意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
这是一首咏蝉的诗句,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 。
但也是托物言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