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吃粽子有哪些讲究?( 六 )


说到我国的端午节为何要包粽子吃呢?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学会用火熟食,以大叶植物叶片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熟或是扔进沸水中煮熟剥叶而食,曾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食俗 , 它通常发生在大叶植物分布普遍的南方,同在新砍的竹筒中贮米加水 , 置火上烧烤成熟食一样,属于南方稻作民族制作食物的古老方法,还有就是五月节也称“夏至节日食粽 , 周处谓为角黍 , 人并以新竹为筒粽” 。北方角黍已与南方筒粽统称为粽,它们曾都是端午节的祭祀用品,南北朝时被用来纪念屈原 。及至唐代,北方的黍渐渐为糯米代替,一直流传到现在的端午节吃粽子的民俗文化了 。这也是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的风俗习惯了 。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吃粽子有哪些讲究?

文章插图
3、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吃粽子这一风俗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百姓为了避免江中的鱼啃食投江而死的屈原的尸体而纷纷往河里扔米团,这一行为在后来逐渐演变成吃粽子 。身为楚国大臣的屈原一心想要推行改革 , 借此来改善楚国的积弊 。但是他的这一行为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上层阶级人员的利益,所以皇子子兰、大臣上官大夫等人便联合起来对付屈原 。本来颇受楚怀王信任的屈原因他们的关系渐渐被疏远 。
被疏远之后 , 屈原空有一腔抱负却得不到实现 , 还因奸人的陷害而被流放北地 。著名的《离骚》便是在此次流放过程中创作出来的 。待屈原从北地返回都城,恰逢秦国邀楚怀王前往武关商讨要事 。屈原深知秦国“狼子野心”,所以极力劝阻楚怀王不要赴约,但是收受了秦国好处的子兰却一再怂恿楚怀王前去 。最后楚怀王听从了子兰的意见,结果刚抵达武关就遭到了秦国的扣留 。
三年之后楚怀王客死秦国 , 屈原在他死后接连两次被贬至江南 。其中第二次放逐的地方异常偏僻,屈原从都城出发历时十六年才抵达目的地 。在他放逐江南的过程中楚国多次遭遇秦国的进攻,且大多处于被挨打状态 。就在他抵达放逐地后不久,他听闻秦军已经在白起的带领下攻下楚国都城,而楚顷襄王与其它贵族子弟纷纷弃城逃跑 。不愿面对国破家亡这一悲惨结局的屈原 , 于五月五日这一天投江自尽 。
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出之后,当地百姓深感痛心,于是纷纷驾船前去打捞他的尸首 。由于屈原是抱石投江,所以当地百姓久久打捞不到他的尸首 。他们担心屈原的尸体会遭到鱼的啃食,于是便从家中拿来米团投掷至江中 。这便是关于端午节吃粽子这一风俗习惯的由来 。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就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他投江自杀后,老百姓为了不让江中的鱼吃屈原的尸体,人们就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江中;这样就延续了端午节要吃粽子的这个习俗 。但是不同地区包的粽子也形态也各不相同,里面的馅料口味各具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