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政治与皇权传递读后感1000字( 二 )


事后大批封赏征二公入朝的记载里,所有与涉诸王,连躺着拿好处的东平王【唯一贡献交好杨骏差点被追究,又因为交好东安王脱罪】都有任赐,独独少了司马允 。除了他本人确实是吃瓜群众这个可能以外,别无解释 。
脑洞大开的前提,是对基础史料的全面掌握 。永平元年(291年)诛杀杨骏政变,领头的是老一辈宗室王,首功也是东安王司马繇 。楚王也是一把辛酸泪,枉担虚名那么多年,何况司马允呢?
【魏晋政治与皇权传递读后感1000字】永平/元康元年(291年)楚王和淮南王的入朝,按照晋制规定,参考太原王司马瑰泰始二年就国,四年入朝的例子 。司马玮和司马允在太康十年(289年)之国,那么永平元年(291年)入朝,是正常合乎朝制的 。
那么晋书里李肇劝汝南王司马亮入京倒杨骏,司马亮不敢,李肇转头找楚王司马玮,司马玮求入朝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就很值得怀疑了 。
元康九年(299年),因为这个特殊的年份,司马允的来朝,看起来很意味深长 。因为以291年入朝,按照“四方各为二番,三岁而周,周而更始”的诸侯之国入朝制度,计算,确实有疑问 。
但考虑到淮南太妃死于元康四年-六年间(294-296年)【参考陆机吴国郎中令任上参与淮南太妃丧事的资料】,这个似乎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了 。毕竟,晋制规定,“若临时有故,却在明年,明年来朝之后,更满三岁乃复朝,不得从本数” 。
司马允299年正常入朝就变得有可能了 。
本是寻常事 。
《魏晋政治与皇权传递》读后感(三):元康七年的尚书令是谁?
这本来不应该算是一个问题 。
因为粗翻晋书就会留下的印象,元康六至九年的尚书令都是陇西王(高密王)司马泰(司马越之父) 。由于作者基于元康七年尚书令替换成王衍这个意外记载,推导出贾后执政一直试图在尚书台削弱宗王势力,继而一系列花里胡哨的脑补,例如“大脔”是贾后,梁王在关中想搞大新闻,包括之后的梁赵废贾都源于此 。
那么元康七年的尚书令是谁?就成了一个问题 。
其实这算是很有趣的一个史源记载留下的疑问 。权家玉先生依据的是《资治通鉴》世祖武皇帝下元康七年下这条很长的记载:
丁丑,京陵元公王浑薨 。九月,以尚书右仆射王戎为司徒,太子太师何劭为尚书左仆射 。戎为三公,与时浮沉,无所匡救,委事僚寀,轻出游放 。性复贪吝,园田遍天下,每自执牙筹,昼夜会计,常若不足 。家有好李,卖之恐人得种,常钻其核 。凡所赏拔,专事虚名 。阮咸之子瞻尝见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戎咨嗟良久,遂辟之 。时人谓之“三语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