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曲属于什么菌种,酒曲是酵母菌吗?( 四 )


原始的酒曲是发霉或发芽的谷物 , 人们加以改良,就制成了适于酿酒的酒曲 。由于所采用的原料及制作方法不同,生产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异,酒曲的品种丰富多彩 。大致在宋代 , 中国酒曲的种类和制造技术基本上定型 。后世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改进 。
扩展资料
从制曲技术的角度来考察,中国最原始的曲形状应是散曲,而不是块曲 。
散曲,即呈松散状态的酒曲,是用被磨碎或压碎的谷物,在一定的温度 ,  空气湿度和水分含量情况下 , 微生物(主要是霉菌)生长其上而制成的 。散曲在中国几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来 。例如古代的"黄子曲" , 米曲(尤其是红曲) 。
块曲,顾名思义是具有一定形状的酒曲, 其制法是将原料(如面粉)加入适量的水,揉匀后,填入一个模具中,压紧,使其形状固定,然后再在一定的温度,水分和湿度情况下培养微生物 。
东汉成书的《说文解字》中有几个字,都注释为“饼曲” 。东汉的《四民月令》中还记载了块曲的制法,这说明在东汉时期,成型的块曲已非常普遍 。
到北魏时代,以《齐民要术》中的制曲,制蘖技术为代表 ,  中国的酒曲无论从品种上 , 还是从技术上,都达到了较为成熟的境地 。主要体现在:确立了块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导地位;酒曲种类增加;酒曲的糖化发酵能力大大提高 。中国的酒曲制造技术开始向邻国传播 。
散曲和块曲不仅仅体现了曲的外观的区别,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酒曲的糖化发酵性能的差异上 。其根本原因在于酒曲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 。
从制曲技术上来说,块曲的制造技术比较复杂,工序较长,而且制曲过程中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 。酿酒前,还必须将块状的酒曲打碎 。
其中的道理是块曲的性能优于散曲 。从原理上看 , 中国酒曲上所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有的霉菌菌丝很长,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缠结,松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块状 。
酒曲上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如细菌,酵母菌 , 霉菌 。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对数量分布在酒曲的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也不同 。
有专家认为,酿酒性能较好的根霉菌在块曲中能生存并繁殖,这种菌对于提高酒精浓度有很重要的作用 。块曲的使用更适于复式发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时,将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转化成酒精)的工艺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酒曲
一、酒曲是酿酒所用的一种物质 , 简单说就是一种维持微生物(曲霉、毛霉、酵母菌、乳酸菌等)生存和繁殖的养料 。制曲所用的原料不同,制出的曲种也就不同 。曲种一般有大曲、小曲、快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