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粽子的来历(14)


另说则是用来祭祀屈原的供品 。
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备的食品 , 除了纪念屈原之外 , 江苏等地 , 粽子被认为跟伍子胥信仰有关 。
当地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
西晋周处《风土记》写道:“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齐民要术》卷九引《风土记》记述粽子“盖取阴阳尚相褁未分散之时像也” 。
南梁时五月五日作粽 , 并在筒粽上盖楝叶、以五彩丝线缠之 。
《续齐谐记》传说光武帝建武年中 , 长沙人区曲见自称“三闾大夫”的人谓:“闻君当见祭,甚善 。
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 , 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 。
此二物,蛟龙所惮 。”
扩展资料:
一、趣事
1、地球上最早
江西德安县文物部门于1988年9月在一座宋代古墓里发现了两个实物粽子,据考证,这是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 。
  
该古墓位于德安县城郊,葬于公元1274年 。
墓主右手拿一根长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吊有两个棱形粽子 。
粽子长6厘米,宽3厘米,分别系于桃枝两边,外皮为粽叶,苎麻捆扎 。
专家介绍,早期粽子有祭奠之意,放入棺木中以示亲属的哀悼 。
两个粽子成双成对,象征吉祥如意 。
2、历史最悠久
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
特点是只用糯米 , 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
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 , 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
广西壮族出现过最大的粽子,它是将芭蕉叶垫在一个特大的方形笼格中,内放50公斤淘净并拌有酱油的糯米,再拌入一只去皮骨、切成小方块的猪腿的肉,面上覆一层芭蕉叶,隔水蒸熟,这种粽子壮族人叫“口粽粑”,可供一家三口吃两个月 。
据香港的媒体介绍,香港有9位老人,曾经包了1只重36公斤的粽子,供250人食用 。
1989年端午节,台湾彰化县曾制作一只特大粽子,重达350公斤 。
广东一带包的粽子个儿特大,煮熟后1只粽子端到桌上 , 四个年轻人居然没法将它吃掉 。
三、体积最小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
在上海一些酒楼饭馆中,宴席点心供应“迷你粽”,小得像手指一般 , 每50克糯米加4小块火腿,可包4只小粽子,白线缠绿叶,玲珑淡雅,真象一件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舍不得剥而吃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