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后感怎么写?( 七 )


再接下来就是对货币和商品价格的探讨 。经济学研究最多的是物品的边际效用 , 因为正是这个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 。不少有关经济的著作都会提到“馒头是最后一个才吃饱的” , 在馒头并不缺乏的情况下 , 就是这最后一个馒头的价值决定了它的价格 。价值中包含的是劳动 ,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它体现的就是商品的真实价格 , 产品一经生产 , 其真实价格就会一定 , 变化的只是我们现在的货币衡量 。
《国富论》探讨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国家财富和社会福利 。增加国家财富就必须要走一条路 , 那就是增加实际的就业量和生产用机器设备 , 就是增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工具 , 这就需要资产投入 , 资产的投入和运营就是资产的积累和使用的过程 。这对指导现在的国民经济任然有效 。
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出: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 , 思想也可以提高生产力 。很有可能其影响力远远胜过技术 , 思想和技术应该是相互的 , 思想的进步都可以推动技术 , 反过来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思想的进步 。整篇文章通读下来 , 使我不由得对作者独特的见解和高深的学问敬佩不已 , 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亚当斯密这样的伟人 , 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

《国富论》读后感怎么写?


继上一次的《新卖桔者言》 , 这次我选择了读《国富论》 。和《新卖桔者言》不同 , 这本书的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有一句话可以形容我刚开始看的感受:“这些字分开来我都认识 , 可是组合起来我就不认识了 。”所以 , 我不得不一边看 , 一边上网查阅这些内容的意思 。
《国富论》共分五卷 。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 , 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 , 因分工而起交换 , 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 , 再探究商品的价格 , 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我比较感兴趣的分工这部分 。
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 。斯密认为 ,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 , 以及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多的娴熟程度、技巧和判断力 , 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这句话在《国富论》居于开篇之位 , 足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性 。
在书中 , 斯密为我们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个工人 , 如果没有受过制针这种职业的相当训练 , 也不知道怎样使用它的机械 , 那么即使再努力工作 , 一天也许也造不出一枚针 , 当然更不可能造出20枚针了 。但是现代商业已经使这种工作成为专门职业 , 并且将这种工作非为若干工序 , 其中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的职业 。……有一个这种小工厂 , 只雇用十个工人 , 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 。一日也能成针48000枚 , 即一人一日可成针4800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