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七 )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 。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 。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 。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 。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 。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 。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 。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 。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 。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 。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 。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 。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课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 。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 。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 。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