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读后感如何写?( 六 )


只有学会走路,才会走出别人没有的路 。我们将要走自己的路,而这条路的起点,就在我们的心头,它的尽头是漫长延伸的 。我们只有坚毅地踏上去,无论人生碰到任何烦恼和“雾霾”,始终带着自信的云彩和星光,日夜赶路,才会走出自己的风采!
其实,再次回想鲁迅先生对“路”的定义,其所蕴含的希望和奋斗之义,也是我探寻人生之“路”的本源,正如鲁迅的精神为后辈人树立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韩薇)

鲁迅《故乡》读后感如何写?


看了鲁迅的《故乡》这篇小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闰土了 。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无非就是他那少年与中年两个年龄阶段的巨大差异和变化了 。
首先,鲁迅先生在回忆少年闰土的时候,描绘了一个乡村孩子活泼可爱能干的形象,闰土知道乡下很多趣事,也使鲁迅先生对乡下产生了向往 。在少年时代,鲁迅和闰土的意识中根本没有少爷和仆人之分,都是哥弟称呼 。
而鲁迅在这次回乡途中所见到的二十年后的中年闰土,却没有一点儿时的活泼了,甚至从他身上看不到一丝少年闰土的影子 。在鲁迅先生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中年的闰土十分贫穷,贫穷使他不像一个中年人,而更象一位老年人,生活的重担压得他抬不起头来 。
鲁迅先生是这样描写中年闰土的:“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从这几句话中,我看出他长大之后为自己的贫穷而非常自悲,他从心里自然地感受到自己与鲁迅的距离,完全没有了儿时与鲁迅先生的兄弟情谊,成年闰土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
从闰土身上,我看出旧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我为我生活在一个新中国、一个新社会而感到幸福 。
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 。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 。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 。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 。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 。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离现在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 。可是,到了现在的社会,大人们还是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地为我们打造一个标准童年:束缚 。
我觉得束缚再加上比较再加上无穷无尽的学习,与监狱相比也已经只有毫厘之差了 。作为社会未来的新动力,我们的生存状态难道没有理由受到关注吗?大人们总是以为吃饱穿暖学习好,就是一个孩子的全部,可这些却恰恰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忽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