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读后感如何写?( 八 )


少年的“我”是纯粹的,少年闰土也是纯粹的 。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用封建礼法关系组织起来的,是平等相处的玩伴,是一种友谊,而非主仆 。少年闰土的概念里“我”不是一个身份高贵的“少爷”,少年的“我”也不会意识到将闰土当作奴仆 。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畅通无阻的,是没有任何顾忌和犹豫的 。重读他们之间的对话,便可以感到他们之间的交流是无拘无束的,并没有太多的利益思考 。少年闰土来到城里,“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少年“我”通过与少年闰土的谈话,也像看到了过去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世界 。
总之,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实际是少年“我”美好心灵的反映,是少年“我”与少年闰土和谐心灵关系的产物 。但这种心灵状态不是固定的,那种美好的幼时友谊也无法得到永恒的维系 。生活让闰土变了,“我”自然也变了,之间的情感一下子复杂起来,相处也变得越发困难、沉重起来 。回到故乡,但却失去了曾经记忆里的故乡,失去了当年的玩伴,失去了幼时的美好记忆 。

鲁迅《故乡》读后感如何写?


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 。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 。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 。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 。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 。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离现在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 。可是,到了现在的社会,大人们还是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地为我们打造一个标准童年:束缚 。

鲁迅《故乡》读后感如何写?


鲁迅故乡读后感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故乡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
故乡读后感(一)
“人是把家园带在自己身边流浪的”,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的“刻”在鲁迅的记忆中 。记忆中的故乡—浙东江南水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恍若仙境 。例如《社戏》描绘了故乡飞一般的白篷航船,月色朦胧下起伏的连山,两岸碧绿的豆麦夹杂着河底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故乡》描绘了的故乡美丽的海滨夜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地和月下捕碴的少年……
这些远不够,真正让“我”感到快乐的是在山野风光里的游乐 。儿童对大自然有着成年人所不及的特殊敏感 。百草园是“我”的天堂,这里有优美的风景,神奇的故事,无尽的乐趣,可以充分发挥孩子们活泼好动、天真好奇以及爱美的天性,增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在草木虫鸟中玩得乐此不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