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如何写?( 二 )


费孝通先生说种地的人搬不了地,长在土里的庄稼也行动不了,所以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像是半身插在了地里不流动 。对于这句话我深有体会,我总想让我妈在闲暇时多出去走走,但她总不愿意,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在农村种地的人,不在家种地还能干什么 。我想现在还有挺多人还在受着土地的束缚 。
在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每个人都是在一个熟悉的社会里成长,没有陌生人 。在经历了长期的共同生活,慢慢的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规矩,“这不是见外了吗?”这是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语句,这是出于一种对于熟悉的规矩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中国乡土社会的信用不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熟悉的规矩之上,如果社会的信用是建立在一种熟悉地规矩之上的,什么事都是约定俗成,这就跟我们现在说所的道德绑架有些类似,这对于我们要去建立一个信用社会和一个法治社会是很不利的 。
还有些乡土社会里的规矩慢慢演变成了乡土社会里的传统,人们从上一代学到的知识不假思索就运用到自己的身上,周而复始,只知道到了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样的事,只要方法有效就不必问原由,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定性思维,思想的不到扩充,思想就局限在了一代传授给一代的思想之中,这是可悲 。
不是说中国的乡土社会就是那样思想落后、固执不前,其实只是说中国乡土社会知识的匮乏 。不过现在的乡土中国传媒工具的普及,乡土社会的思想较以前来看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是有些固执的思想存在,我们要想社会能够全面的发展,我们什么东西都不能落下,一起进步、成长,我们才更容易去构建我们想要的社会 。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如何写?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本介绍中国基层——农村的一本书 。距离现在已近80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问题已经不复存在 。但以先生独到的见解去看当时的农村,还是颇具新鲜感的 。
开篇先生首先为大多数人认为农村人存在的“土”和“愚”进行了反驳 。“土”不应该是贬义词,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大国,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土地孕育了世世代代的人,是乡下人的命根,所以沾染土气是难免的 。“愚”也是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导致 。乡下人见车慌了手脚,不知所措,成里人认为他“愚”,城里人对于农耕知识不懂装懂,乡下人也可以认为他“愚”,文字难以传入乡下是环境所致,农村圈子小,是熟悉的人之间的交流 。一个动作,一个神情,一句话就可以将想表达的表达的清清楚楚,文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但是城市是陌生人与陌生人组成的圈,不能用乡土社会的习俗应付 。于是,“土”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