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学反思(17)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2
教学《坐井观天》这堂课后,我有几点体会:
一、好的课堂永远是必要预设和随机生成的有机统一 。
上课不能没有备课,一定的预设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与计划,它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如果没有预设,那么课堂教学势必会变成随波逐流,上到哪儿算哪儿 。上课不能有太多的随意性的 。它必须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设 。但上课又不能局限于预设的方案,如果按部就班,丝毫不变,那么上课又变成机械操作,僵硬死板,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灵活性 。因此,在一定的时机里,随着学生的思维潮流,教师如果有灵感出现,而且是吻合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那么及时捕捉住,并付于实践,及时转变为教学行为 。有时,随机生成的教学行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发教学高潮 。
二、一篇课文的学习主题可以是多元的 。
《坐井观天》这篇课文的原意是讽刺青蛙的眼光狭小,固执已见 。但本课教学中,由于有了后两个问题的讨论,就丰富了学习主题,提升了本课的教学价值 。如第一个问题“青蛙是否愿意跳出来”,它指向的是一个人的内心立场和主观状态 。它引导学生来揣摩青蛙的内心世界,揣摩它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 。是否跳出来的讨论,其实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 。而第二个问题“青蛙有没有错”,其实是在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潜移默化的启蒙 。它是一种辩证法的思想,从客观的角度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个角色的思想 。正如我们讨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一样 。
三、我们的学生其实是富有创造性的 。
从以上教学片断,我们不难看出,只要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一定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激发起来,绽放出创造性的火花,让人惊喜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想到另一个问题,即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有心理基础的 。那些不是我们外加给学生的,学生的内心其实都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和激情 。而我们所做的,是引发他们的动机,提供一定的机会,培养一定的方法,再给以适当的鼓励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唤醒、激励和鼓舞!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3
本课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 。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
我在导入新课时,让孩子们齐读课题,鼓励他们大胆质疑课题 。有的孩子提出“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有的孩子提出是谁坐井观天;有的提出在井里看到的天是什么样子的……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让孩子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课文 。读书时思考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都交代清楚,大部分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