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怎么写?( 七 )


要想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 , 并不能一味地照搬、照用 , 它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 , 进行合理地选择和运用 。于是 , 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怎么写?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 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 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 , 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 。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 , 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样透过课文中几篇名著的教学 , 激发学生多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呢?
1、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 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
课前 , 安排学生了解时代背景 , 弄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 , 弄清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它们与“箭”之间的关系 , 这不仅仅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资料 , 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 , 而且为落实课外阅读目标开了一个好头 。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 。透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 , 这四人各有不同的表述:周瑜——“造箭” , 诸葛亮——“取箭” , 曹操——“射箭” , 鲁肃——“借箭” 。“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 , 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 , 公报私仇 , 想加害诸葛亮 。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 , 说明他心胸开阔 , 顾全大局 , 成竹在胸 。“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 , 对自己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 , 对自己的预设充满信心 , 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 。“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 , 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 , 大雾天必须不肯轻易出兵 , 只会放箭 。真可谓是知己知彼 , 百战不殆 。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 。“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 因为只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 , 向曹操“借”了箭 , 诸葛亮自己不费吹灰之力 , 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 。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 , 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处设疑 , 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文本 。
诸葛亮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 , 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 , 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十分人所能及 。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 。“既生瑜 , 何生亮” , 能够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 , 不相上下 。那么 , 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从常情来说 , 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 , 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 , 但是 , 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 , 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 , 怎样会“无动于衷”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 , 我不禁产生了怀疑 。于是 , 我查阅了《三国演义》 , 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 , 周瑜确实太自负了 , 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 , 此刻明明明白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 , 但却不加多想 , 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 , 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 , 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 。周瑜呀周瑜 , 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