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菜属于什么菜系,号称“八大菜系之母”的豫菜,为何入不了“八大菜系”?( 六 )


这一点,在洛阳水席当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
洛阳水席是豫菜当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筵席 。最早始于唐代,在当时仅作宫廷国宴之用 。宋代以后逐渐传入民间流传至今,是中国迄今所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筵之一 。之所以叫水席,主要有两点:一是这个大筵有别于现代南北各路菜系,是一道一道的往桌子上端 , 吃完了这盘撤下去再上另一盘如行云流水状 , 故叫水席;二是大凡名菜,在汤上最为讲究 。事厨的大师傅们,能不能把汤做好这是衡量他们技术的主要标准确,厨上有“不怕烹熘万变,就怕汤水重现”之说 。意思是说炒菜有多少花样都不怕,怕就怕不重样的让上汤 。也有主菜之后都有一道汤,干稀有致,汤随菜走,因汤多了即显得汤汤水水,故名水席 。
水席的产生与洛阳独特的地理气候有关 。洛阳四面环山,地处盆地,雨量少,空气干燥,尤其是冬季天气寒冷 , 水果产量少,所以民间膳食多用汤类,直到如今老洛阳人还保留着“喝汤”的习俗 。
洛阳水席菜以序分——前八品、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 , 共八八四四二十四道主菜 。(这似乎正应了武则天从永隆元年(公元680年)纵揽朝政大权 , 到神龙元年(公元705)病逝洛阳上阳宫的二十四年 。)这二十四道菜 , 其中有冷有热、有荤有素、有咸有甜、有酸有辣,其上菜次序为:先上八个冷菜(四荤四素)作为下酒菜,接着上四个大件,每个一道大件 , 随上两道中件,名曰:“带子上朝” , 菜菜离不开汤水,最后是四个压桌菜(其中有一道鸡蛋汤,素称“滚蛋汤”,以示全席已经结束) 。
早在4000年前的夏朝,开国王启在今河南禹州摆下国宴 , 宴请四方诸侯,史称“钓台之亭” 。商朝伊尹 , 提出了“五味调和”、“以汤说美味”,这是与豫菜有关的最早的烹饪理论 。河南历史上的几座都城,也都推动了豫菜的发展,例如史书记载的“周代八珍”以及唐朝武则天定制的“洛阳水席” 。及至宋代,国都汴梁是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酒楼、饭馆、食店、茶肆,遍布大街小巷;《东京梦华录》所记载的“七十二正店”,以及市肆铺面所经营的菜肴已达数百种,豫菜达到鼎盛 。后来,宋室南迁,豫菜的势力有所滑落,但仍对江南烹饪产生了巨大影响 。明清时期,豫菜式微,但在各大菜系的比拼中仍有一席之地 。明代《梵天庐丛录》就记载说:“晋、鲁、川、滇、豫、粤、苏、浙等省,食各有味道,菜各有拿手 。”
清朝末年,那时的北京城,只有鲁菜才最入流,风头完全压住了其他菜系 。按照《中国烹饪》的记载:“在北京有名的大饭庄,什么堂、居、楼、春之类,从掌柜到伙计,十之七八是山东人,厨房里的大师傅更是一片胶东口音 。”在鲁菜的包围之下,却有一家河南馆子杀出一条血路,这家饭馆就是厚德福 。厚德福的创始人陈莲堂是河南杞县人,父母都是乞丐 。陈莲堂十几岁就来到京城,在饭馆打工 , 后来学了厨艺,精于烹调 。1902年,北京大栅栏一家烟馆关门 , 陈莲堂就在这里创办了主营河南菜的厚德福 。厚德福在民国时期最盛的时候,开了十多家分号 。店面拓展到上海、天津、沈阳、哈尔滨、西安、青岛、重庆、南京、长春、成都以及香港、台湾、日本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