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如何写?(21)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庄子·德充符》)
朗读第二段 。
3、讲析第三段:
(今昔)之悲:
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句:
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
⑴ 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
⑵ 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
第二句:
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
⑴ 固:本来 。
⑵ 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 。
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齐物论》)
第三句:
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
由:通“犹”,如同 。
第三、四句:
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
⑴ 述:陈述,创作 。
⑵ 所以:……的原因 。
⑶ 致:情趣 。
朗读第三段 。
4、深化迁移:
⑴ 文章思路:(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
⑵ 作者的哲学思想及相关文化背景:
① (讨论)作者的死生观: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对生命的热爱 。
②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多媒体显示:
生命的短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
儒家: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 。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
多媒体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