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如何写?(23)


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 。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 。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 。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 。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
③ 《兰亭序集》中的生命意识:
第一段: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带给人们严重的不平衡和压抑感,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却能使人在身体和心理上获得短时的安静和松驰,自然景观一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 。人们开始了从自然中去超凡脱俗,在观赏自然中体悟人生道理 。“仰观,俯察”宗白华说这是古代哲人、诗人观察世界的两种特殊方式 。
第二段:
正视生死,隐含对儒家死生观的批判,儒家重生而轻死,对死亡这一人生终极问题避而不谈,是不能为人接受的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别解: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时不我待的生命意识 。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面对须臾人生的两种生活态度,前者如嵇康,后者如阮籍 。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两种生活方式无所谓积极与消极,在人生体验方面都有共同之处,两种必经阶段:“自足”与“感慨”、“得意”与“失意’……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世事变迁无常,都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何况人的生命长短听任自然安排,最终都要结束,非人力所及 。
第三段:
正视生死,隐含对道家死生观的批判,道家以虚幻的“真人”“神人”境界掩饰对死的恐惧,在天天面临死亡威胁的魏晋士人也是无法接受的 。因此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人们世代要面对这个令人痛苦却无法解决的终极问题,传达出一种永恒的生命意识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