⑵通过这首诗的学习 , 我们看到了曹操的宽广的胸襟 , 远大的志向以及对人才的渴望 , 对生命的流逝而功业未就的苦闷 。同学们体会到曹操的这些情感后 , 有什么触动呢?十几年的寒窗苦读 , 我们的目的就是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 我们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
7、作业布置
①背诵《短歌行》
②评价曹操
8、板书说明:鉴赏过程中的黑体字是板书的内容 。“贤才难求” , “功业未就” , “人生苦短”分别写进“忧”字的左侧的偏旁之中 , 而“思想”二字写进“忧”字的右侧的“横”之中 , “艺术”写在“思想”的上面的“竖”之中 , “忧”的“撇”之中写上“比兴”二字 , “忧”的“捺”之中写上“用典”二字 , “忧”的那一“点”里写上“悟”字 。这样在黑板上显示出来的便是大写的“忧”字 , “忧”字里面包含了这节课所有的内容 。
四、教学反思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时 , 我们很难说学生在一节课中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 , 哪些知识转化成了能力 。我想:理想的一节语文课 , 应解决好“两个关系” , 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
1、教师与学生是处在课堂这个特定环境下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个体 。相互联系 , 是指二者都是同一活动——教学活动的主体 , 有其共同的目的 。整个教学活动应以教师为主导 , 学生为主体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及学生的配合下完成四十分钟的教学任务 。相互独立是指教师和学生分别是独立的个体 , 思维、习惯、能力、个性、素质都存在其独特性 。如何把这些方面统一起来 , 并且趋同 , 有效地加以利用 , 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
2、在一节语文课上 , 相对而言 , 知识既具有固定性 , 又具有灵活性 。通过这些知识 ,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 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是一节课最终应达到的目的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一环节 , 必不可少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 。另外 , 创造性应贯穿其始终 。教师应在知识相对固定的情况下 , 灵活地并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 , 发挥其最大的潜力 。学生思维的扩展有助于进一步形成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当然 , 这一关系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统一在一起的 。
- 体育教育毕业生自荐书怎么写?
- 大学毕业留言集--我的大学怎么写?
- 七年级教学计划怎么写?
- 小学生元旦活动策划书怎么写?
- 幼儿教师考核述职报告怎么写?
- 学校运动会广播稿:跑步写法怎么样?
- 教育工作计划怎么写?
- 大学生驾校社会实践报告写法怎么样?
- 元旦幼儿代表简单经典发言稿怎么写?
- 最新幼儿园预防交通安全应急预案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