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反思( 十 )


1、注意导语的连接作用 , 直击教学重点:
我用一个小练习入课:请同学们为一句不完整的诗歌补充词语 。“自在飞花轻似  , 无边丝雨细如。”目的是通过推敲比较 , 让学生领略品味诗歌语言之趣、之美 。
这个小练习引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 , 大家细细揣度 , 都大胆说出自己的妙想 。这样 , 导语在课堂上就成为了一座桥梁 , 把我将针对这首教学的重点“细品语言”和学生的实际感受连接起来 。对于学生而言 , 目标明确 , 而且过渡自然 。
2、由表及里 , 推敲语言:
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 , 有极强的表现力 。我们引导学生读诗 , 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 , 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 , 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 。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 , 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 。因一字而尽传精神 。所以我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 。
我再次把一节不完整的诗歌展示给学生 , 这是《秋天》一诗的第一节 , 其中每一句话均被我抽掉了一个关键性的词语 。把“动过手术”的单薄的诗歌和原诗相对比 , 把缺失的词语反复体会 , 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 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 。
3、学以至用 , 及时巩固:
如果说第一节诗歌是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来品读诗歌的话 , 那么后面的环节则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主来完成 。教师在第一节的教学活动中 , 已经引导学生逐渐明确了品读语言的一些方法 , 那么剩下的两节诗歌则可以交给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自主体味了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 , 全班交流的方式 , 学生们独立地完成了对下两节诗歌的品读 , 老师在一旁起到的只是友情援助 , 适时点拨的作用 。
品味推敲诗歌的语言不但可以用于诗歌的赏析上 , 也可以运用于诗歌的`写作当中 。因此在“读诗”、“品诗”的环节之后 , 我又设置了一个“写诗”的环节 。我第三次给学生展示了又一首不完整的诗歌 。请大家在结合上下文营造的意境和自己的想象 , 细细推敲之后 , 把诗句填写完整 。学生们通仔细斟酌 , 反复修改 , 最后完成的作品颇有让人眼前一亮之处 。
我认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 让他们学以至用 , 是使理论运用于实践 ,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练来熟练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反馈形式 , 老师可以马上从学生的练习中了解他们方法掌握的程度 , 及时予以调整和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