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反思( 七 )


2、分组个人分别读 , 暗示作者先分后总的段落结构 , 并通过朗读释放情感 , 展示学习成果 。
然而在实施第一个教学环节时 , 学生对教师出示的第一个填空题却难以完成 。现在反思 , 这个填空题虽然统揽全段 , 具有相当的穿透性 。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个问题的设计 , 显然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学生难以从简易的读书中 , 把握分三个层次来表现中心的写法 。所以 , 也就难以归纳出“原野热闹非凡”是由于以上三个事物描写的结果了 , 也难以从作者拟人化手法总感受到这就是热闹的具体表现了 。我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 。于是 , 我为学生设计了坡度: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 划出全段所描写的事物 。学生很容易就找到大豆、高粱、榛树叶子等事物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 , 来回答完成所出示的填空题 。让学生明白“原野热闹非凡”是因为大豆、高粱、榛树叶子 。明确了热闹的主人公之后;
2、教师进一步引导:光有这些东西就热闹了吗?(教师故意重说了“有”字) , 有部分同学若有所悟 , 举手要求发言 。教师示意用心读书 , 这些事物有着怎样的表现才能热闹 。学生在教师的授意下继续读书 , 重点划出了描写事物的句子 。
3、在交流说“大豆”时 , 学生划出“哗啦拉的歌声” 。教师顺水推舟 , 你从这“哗啦拉的歌声”中听到了什么 。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之后 , 可以说是妙语连珠 。“我听到了大豆在赞美秋天呢 , 因为秋天的到来使我们张大了”“我听到在唱着合唱 。”还有的同学根据“大豆摇动着豆荚”看到了大豆的丰收 , 想象道:“我仿佛听到了大豆在说——我们张大了 , 张结实了 。农民伯伯又能过一个丰收年了” 。是啊 , 正是这些“大豆”们交谈着、争论着 , 为这原野增添了一份活力 , 一份热闹 。我及时点拨:那你们说这题怎么做呢?学生纷纷举手:是因为丰收的大豆发出了哗啦拉的声音 。
4、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和方法 , 关于后面两个事物的学习 , 教师只需要稍坐点拨 , 完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
俗话说:要让孩子摘到苹果 , 必须要让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到苹果 。教学伊始 , 教师就把苹果挂高了 。学生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在实际操作中 , 教师根据课堂的生成把设计好的要求进行坡度化 , 把苹果放在了够得着的地方 , 再一步一步往上提 。看到尝到苹果滋味的孩子 , 我的心里甜滋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