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有没有?( 六 )


这首词通过描写平林、寒山的深秋景色 , 和想象家人盼归的形象 , 抒发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 。此词层次清晰 , 跌宕有序 。移情于景 , 情景相生 。既有鲜明的形象描写 , 又有细致的心理刻画 。句子简约而不晦涩 , 文字质朴而不平板 , 可为唐代文人词中上乘之作 。
下片立足于主观的感受上 。在暮霭沉沉之中 , 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 , 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 。“空”也是上片所勾画的景物感染下的必然结果 。主观情绪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 , 它立刻又融入了景物之中——“宿鸟归飞急” 。这一句插得很巧妙 。作者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成强烈的对照 。一方面 , 南宿鸟急归反衬出人的落拓无依;另一方面 , 宿鸟急归无疑地使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加剧烈 。于是 , 整个情绪波动起来 。如果说上片的“愁”字还只是处于一种泛泛的心理感受状态 , 那么 , 现在那种朦胧泛泛的意识逐渐明朗化了 。它是由宿鸟急归导发的 。所以下面就自然道出了:“何处是归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 , 来挣脱无限的愁绪 。可是归程在何处呢?只不过是“长亭连短亭” , 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 。有的仍然是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 , 在那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间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 , 不但说明归程遥远 , 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 , 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 。如此日日空候 , 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 , 却愁道路几千 , 归程迢递 , 不露哀怨 , 语甚酝藉 。韩元吉《念奴娇》词云 , “尊前谁唱新词 , 平林真有恨 , 寒烟如织 。”短短的一首词中 , 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烟霭、寒山、暝色、高楼、宿鸟、长亭、短亭 , 借此移情、寓情、传情 , 手法极为娴熟 , 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活动 , 反映了词人在客观现实中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无限落拓惆怅的愁绪 。
历来解说此词 , 虽然有不少论者认为它是眺远怀人之作 , 但更多的人却说它是羁旅行役者的思归之辞 。后一种理解 , 大概是受了宋代文莹《湘山野录》所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一语的影响 。以为既然题于驿楼 , 自然是旅人在抒思归之情 。其实 , 古代的驿站邮亭等公共场所以及庙宇名胜的墙壁上 , 有些诗词不一定是即景题咏 , 也不一定是写者自己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