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 。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 。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 。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 。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 。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 。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 。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 。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 。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 。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 。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
劝学赏析
赏析一:
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 。这里节选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 。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 。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 。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 。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 。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论语季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 。
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 。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这正如梁启超所说,意思是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见《荀子柬释》引)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 。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 。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
- 校园法制宣传活动新闻稿怎么写?
- 档案转出介绍信怎么写?
-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应急预案如何写?
- 质量、工期、文明施工承诺书怎么写?
- 旅行社营销工作计划怎么写?
- 初二开学周记如何写?
- 诚信考试的承诺书格式怎么样?
- 农业银行自我鉴定怎么写?
- 秋季运动会广播稿如何写?
- 没去升旗检讨书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