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怎么写?

最近看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算是一本纯理论的书,从中了解到关于乡村过度到城市的前世今生 。
其中有个观点令我印象深刻,在城镇化的变革之中,一部分人学习了文化知识去适应现代城市生活,但是在农村生活是不需要这些知识的,所以城里人会觉得乡下人什么都不懂,其实只是他们不需要懂而已,就好比城里人也不需要懂得如何种地和喂养牲畜 。
乡村生活本来是很稳定的生活,在我小的时候,农田里还是一番热闹的景象 。在农村土地是大家最重要的资源,而且没法带走,所以背井离乡的无奈、安土重迁都是人们对于土地的情感 。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烂熟于心的农业技术似乎也后继无人,农业社会似乎在渐渐远去,现代化的农业我见到的也很少,虽然人们已经摆脱了利用动物耕种换成了各种机器,但是农业至今还需要很多人力的付出 。
如果一个人愿意主动的去适应一个规则,那么这个规则肯定就变成了一种文化,例如尊老爱幼等 。如果一件事还需要临时的政策,那么它还是政治的范畴 。
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你必须适应它才能更好的生存 。文化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他经过人们不断的实验,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在传统的文化中,年长的人总是正确的,有领导能力的,晚辈永远是要尊重前辈的 。
可是如今的变革开始加速,与时俱进才是时代的主旋律 。很多观念开始名存实亡甚至崩塌 。我们再去因循守旧的发展自己,是否还能跟得上时代 。
对于社会的研究属于社会学的范畴,社会学,一个看似综合其实也很专业的学科,有人说社会的推动要依靠政治,后来当经济问题出现的时候觉得经济才能推动社会的变革,直到后来才发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
我虽然是理工科学生,但是对社会学还是很感兴趣,社会学的发展才是人们的进步,观念的进步 。如今社会学的学生除了走科研似乎没有更好的出路,希望社会学也能得到关注 。

《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怎么写?


关于中国的社会结构,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归往何处?
“生于斯,长于斯,终老是吾乡”乃是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 。似乎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所谓的“熟悉”社会中:生活在为土地所囿,在一个先我而在的生活环境 。正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所描述的就是这样因熟悉而得到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而这种因熟悉而得到的信任,并非是契约精神的重视,而是对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样的礼俗社会,是一种没有具体目的,因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称之为“有机的团结” 。与之相对应的是法理社会,“机械的团结”,是为了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