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怎么写?( 三 )



《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怎么写?


近期热播电视剧《白鹿原》大受欢迎,描绘了20世纪初在渭河平原这片土地上,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这部剧让笔者不由得想起由中国著名学者费孝通教授作的《乡土中国》一书,是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
本书最初出版于1947年,许多内容和观点或许已经过时,但其中仍有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笔者会将读书笔记分享给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
【《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怎么写?】乡土特色:
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而那些“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基层 。
对“土”这个略带藐视性的字进行了解释,称为泥土 。乡下人以土地谋生活,“土”是他们的命根 。又因为庄稼人是黏在土地上生活的,因此他们的“土气”也是因不流动才产生的 。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但乡村人口并不是固定的,当人口到达饱和点后,过剩的人口则会宣泄出外 。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而村与村的关系是孤立、隔膜的 。
中国聚村而居的原因:
一、每家耕地面积小(小农经营);
二、需要水利的地方,有合作的需要;
三、为了安全,人多容易保卫;
四、土地平等继承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代积累起来,成为大村落 。
这种生于斯、死于斯的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就形成了“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
在熟悉的社会中,所得到的是随心所欲、不逾规矩的自由,这种自由也不是法律所保障的那种自由;这里的规矩也不是法律,而是“习”出来的礼俗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也即,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通过形成对人、对物的熟悉为人处事,这种相处模式或风俗在现代的陌生人社会中是无法应用的 。毋庸置疑,今天中国的7亿农民、4万多乡镇仍然构成中国社会的基层,国家也不断推出惠农、扶贫等政策建设新农村,农村问题是中国的基本问题 。但另一方面,土地不再成为农民的唯一谋生土壤,他们不必再将半个身子扎在土地上生存,一些农村的青壮年劳力进城打工成为常态 。
《白鹿原》中,石头等人的出走在当时会使聚村而居的白鹿原丧失青壮年劳力,这种情况也不会出现在人口频繁流动的现代社会 。更多的农村人进城买房,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原先农村的熟人社会或许更多地存在于偏远闭塞的地区,或存在于留守老人的记忆中 。城市化进程下,具有乡土气息的熟人社会或许正在逐步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