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读后感摘抄( 二 )


提到反智主义就不得不提起麦卡斯主义,霍夫施塔特认为,引发国家对批判性头脑的轻视已经到了毁灭性程度的首要原因正是来自于麦卡锡主义 。麦卡锡主义是自罗斯福新政以来形成的政治保守主义的一种极端表现,美国东海岸大城市的知识分子被其视为道德败坏、有着客观财富和外国血统的自由派分子 。
在书中开篇列举出的大量反智主义现象的案例当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话来描写对于知识分子抱有巨大敌意的极右翼团体:
当这样的敌意发展成为巨大的打压,就会变成一种极具毁灭力量的舆论工具,大量知识分子甚至因此而遭受攻击和迫害,知识分子也常常被染上政治的色彩 。
然而无论是在上个世纪还是在现代社会,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专家”型的知识分子似乎更容易被接纳、被信任,而作为意识形态理论家的知识分子却常常遭到怀疑与憎恶的待遇,专家的“权威性”使得他们更具威信力,甚至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而意识形态了理论家们的言论更为尖锐,很多时候,他们的“清醒”更容易被看成是一种对社会的“毁灭” 。
霍夫施塔特尝试从“知识分子”的起源来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他发现,从美国的进步时代开始,知识分子团体便已经激起了右翼分子长期的不可平息的憎恶,后者总喜欢混淆适度的进步性与革命性的差别,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这种矛盾愈发凸显出来 。然而无论是在哪一个领域,我们总是需要这样的“觉醒者” 。
随着美国19世纪普通人的权力诉求开始成型,免费基础教育的项目收到更多的需要,“高等文化”开始成为敌人,政治领域内的作用形成了尤为关键的影响,在杰克逊运动的作用下,专家也开始不被信任,智识人士的地位进一步走向衰落,“整个国家都高举着平等主义旗帜” 。
罗斯福对于有学识且有志于改革的贵族重建威望,虽然有着“过度的理想主义或过多的智识追求而遭到怀疑”之嫌,但依旧无法让人忽视其成就,他更倾向于将学者们的诉求建立于能够在国家规划中起到独特而必不可少的作用,“对他们而言,学者在政治领域的角色是基于他们掌握着某些对政府积极运作越来越重要的有用技能”,也正因如此,才得以开启学者作为专家而登场的时代 。
其实《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不仅让我们可以从更多侧面来观察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美国社会及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个自省的思考的过程,很多观点和现象用在我们的社会,甚至整个世界范围都同样适用,对于“智识分子”与“反智主义”之间的争论,也该进行更为具体的考量 。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读后感(二):仅读一遍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