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读后感摘抄( 三 )


用一周时间终于啃完了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近50年前完成的文化研究巨著《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时难以消化 。作者自称本书“大体上是个人之书”,展开论题的方式,有选择之意,但随兴而发,故零散断续,在所难免 。对自己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由于对概念性的理论理解较弱,对涉及的历史、人物及领域也相对了解不多,难免对书的内容把握趋于肤浅 。但是,查德·霍夫施塔特的描述与揭示,却可以引发关联思考,让人不由自主拿当今所处社会的各种现状去比照、去归位、去背书、去站队、去对号入座 。作者对各个历史阶段社会形态、社会现象的评析、论断拿到今天仍可借鉴,比照之下毫无违和感 。由此也会对当今的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知、理解与思索,可以更加明确地找准自身的定位,并在生活中坚定自身的态度和价值观,让自身更加理智,保持一份清醒 。
从《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中可以了解到,普通美国人生活中的“反智”是一种盛行的文化,其特征是:贬低理性生活、拒绝独立思考、怀疑乃至仇视被称作“知识分子”的人 。霍夫施塔特将具有这些特征的态度、思想、行为或文化称为“反智主义” 。如果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自身所处的当今社会,则令人不寒而栗 。霍夫施塔特认为,反智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对思想的蔑视”,但它不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主义”,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即一种由“不同特性组成的复合体”,其共同特征就是对“知性生活”和那些奉行“知性生活”的人抱有反感与怀疑,并始终贬低这种生活的价值 。为说明这种广泛的社会态度、政治行为以及文化素养低下乃至缺乏者的反应,作者列举了十数种“反智主义”现象,其范围从民间对学究式人物的嘲讽,延伸到艾森豪威尔总统对知识分子的反感、麦卡锡对国务院专家的攻击和右翼势力对大学教授和专家的抨击等 。总中看出,反智主义的攻击对象就是知识分子 。在反智主义观念中,“知识分子是一群装模作样、骄傲自大、阴柔怪气的势利小人;很有可能缺乏道德,具有危险性和颠覆性” 。反智主义自以为,普通人朴素的常识,尤其如果在某些费力的实际工作中带来成功就足以替代,乃至优于,学校教授的正规知识和技能 。诸如大学和学院这类知识分子具有影响力的机构已经烂透了 。更为甚者,反智主义认为,比起那种旨在培养能够理解思想艺术新思潮的教育,心灵的训导以及宗教和道德的古老原则可以为生活提供更加可靠的指导 。即使在初等教育层面,那种过于注重获取纯粹知识而非大力发展身体和情感生活的教育,“在行为模式上都是冷酷无情的,有导致社会堕落的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