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读后感摘抄( 五 )


当“智识”作为一种衡量标准时,拥有智识能力或选择过理智生活会被认为是一种更优越的生活素质 。智识生活更为理性,因此它比反智生活也更为优越 。无论如何,如果自由文化的毁灭和高雅文化的消逝成为现实,“它们更有可能为人们带来绝望与自我怜悯的情绪,而不会激起他们反抗的意愿,或者充分发挥其创造力的勇气” 。
仅读一遍是不够的,这样的论著需要慢慢品读和理解,也只有在无数次反复翻阅中,才能探索出作者要表达的真谛 。浅显阅读本书最大的教益或许在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顺应时代大潮而不被裹挟,能坚持独立思考,让自身保留一份清醒,能做到这一点也就足够了,至于“有识”还是“反智”,孰是孰非,还是交于历史,让时间来论证吧 。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读后感(三):“反智主义”,是如何在美国形成与演变的?
何为“反智”?
很多人可能无法清楚地表述它的意思,但大致也能够意会到它所传达的内涵 。
反智,简单来说就是对知识的怀疑和对知识分子的鄙视 。“反智主义”一词,因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于1963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而走红,该书于1964年获普利策奖,至今仍在美国传媒界有不小的影响力 。
在这本书中,霍夫施塔特试图探讨的,是普通美国人生活中盛行的一种反智文化,其特征是贬低理性生活,拒绝独立思考,怀疑乃至仇视被称作知识分子的人 。霍夫施塔特将具有这些特征的态度、思想、行为或文化称为反智主义 。
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反智主义》为何又突然大热?我想正如王希教授在前言中所说:除作者名气和该书曾获普利策奖之外,近年来美国政治的乱象,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特别是前总统特朗普,在4年执政中,刮起一场反建制、反精英、反全球化的政治旋风,搅得美国和世界不得安宁 。
当人们重新审视这些政治和社会乱象时,惊讶地发现,霍夫施塔特在半个多世纪前写下的一些文字,甚至可以一字不改地借用来描述当下的美国 。
当然,也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对我来说,并不算一本好读的书,因为它需要你对美国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
【1】
在本书中,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方面来阐述:宗教、政治、商业文化、教育,对“反智主义”在这四大领域中的形成与演变,做了详细的叙述,揭示了反智主义如何广泛地渗透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如何不动声色,但持续不停地塑造了美国人的价值观,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
首先,宗教领域 。
美国精神是由近代早期新教教义塑造的,宗教是美国智识生活的第一个赛场,也因此成了反智势头的第一个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