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1000字写法怎么样?( 九 )


印象最深的是过年时回老家 。每次离开,我总是蹦蹦跳跳欢天喜地,可年迈的奶奶却总是情绪低落,站在大门口目送着我,有时还会送我到离别的车站,每当我偶尔回首,总看见她独立在车站,在寒风中显得那样单薄,她的身影渐行渐远,渐渐化作一个模糊的影子,慢慢变为黄豆般大小,直到消失不见,那时的我总是不以为意,觉得又不是再也不见了,何必那样伤感?可是,如今我却渐渐懂得总有一天,那会成为最后一次,再没人会为我的离开而不舍,再没有人会为我牵挂 。即使当初得到的是多么轻而易举,可总会有那么一天,它也将轻而易举地离去,而且我永远无法追及 。
我慢慢懂得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也开始了解了那些背影告诉我—不必追 。我把所悟出的一切都比作花,于是便得出这一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目送》读后感1000字写法怎么样?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
——题记
“一个推着自行车的女人和坐在车上的孩子”是《目送》这本书的封面,给人一种八十年代的沧桑 。本书首篇《目送》讲述作者与自己的儿子在儿时、少年、青年、成年时的关系 。孩子渐渐成长,松开母亲紧握的手,向着美好的未来走去,却留下一片背影给母亲 。从“他不断回头”到“一次都没有”和最后的“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作者在淡淡的忧伤中也懂了些什么……
作者的儿子的成长之路上与母亲越来越疏远,甚至在作者等候他的一个回头,都等到了不知何时 。也许是年少时的一丝叛逆,他厌烦了听腻了;也许是长大了,他想要更多的自由;也许是可以独当一面,不再依赖母亲了……总是有无数个“也许”,填补着与母亲保持距离的一个借口 。但是,他是否知道,他在母亲面前永远是个孩子 。所有在他背后的默默付出与无声压力,母亲还换不回儿子的一个回头 。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迫切的等待的背后,是无边无尽的失落 。母亲用爱养大了儿子,6岁时,儿子还"视线与我凝望的眼光隔空相会” 。16岁了,就将一个人的背影抛给了母亲 。仅仅10年,母子的关系就渐渐从相互告别到独自目送 。此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