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怎么写?( 六 )


尽管六个月后,绑匪头目卡塞蒂在美国被捕,他却利用自己庞大的财力,如鱼得水般上下走动,甚至钻司法的漏洞,最后成功逃过判决,并改名换姓,离开美国,过着自由自在的富人生活 。既然法律无法惩罚有罪之人,那便由我们自己来审判,12位与阿姆斯特朗家关系密切的受害人亲属,由此化身来自不同国度、不同阶层的陪审员,唯一的目的就是惩罚凶手,势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因此,沉寂五年的他们,为了完成最后的复仇,共同出现在东方快车上 。难以想象,这12个人是怎么商量好,装作互不相识,却在夜晚轮流刺杀同一个人 。于是在一个密闭的车厢内,一具尸体上出现了12道深浅不一的刀痕,看起来又像是一个人慌乱之下,胡乱捅了12刀,可是既有右手捅得,又有左手捅得,这样看来明显不是一人所为 。不得不说,这个方法实在巧妙,倘若没有波洛于因缘际会之下,出现在这趟列车上,恐怕这桩案件将成为悬案 。
12个人轮流杀人,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凶手,也可以说谁都不是凶手,毕竟没有谁知道是谁彻底断绝了死者的性命 。因此在不知不觉间,有罪之人就这么被执行了死刑 。或许每个人都无比渴望看着他死,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夺人性命,这12个人也曾讨论过,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动手,可是仇恨让人疯狂,每个人都不愿假手于人 。相信这样的集体杀人,给足了柔弱者以勇气,闭上眼一刀下去便完成了复仇 。
如果说五年前的绑架,是一切犯罪的起因,那么五年后的谋杀,则是结束罪恶的终点 。不被法律保护的受害者,只能化身正义的使者,痛下杀手,惩罚有罪之人 。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怎么写?


虽然朋友说以前暑假总是放老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但其实我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在昨天看1974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时,我依然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特意标明1974年版,只是因为我在搜索这个版本时,发现了2010版以及日影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 。
言归正传,和朋友一起看了2017版的电影后,突然兴起了对于小说版的强烈兴趣,而这本书并没有在我的收藏中 。于是我在电商平台上下单,可是恰逢双十一,直到今天,我看完了1974版后,我才收到了这本小说 。看完小说后,我反而更加想二刷2017版,1974版以及尚未找到资源的2010版,至于日影版可以最后再看 。观看翻拍小说的电影乐趣大概就在于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演员,不同的表现手法会让电影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魅力 。
我很久没有读过阿加莎的作品了,在对阿加莎推理话剧的热情消退后连推理小说都读得少了,当然也有可能是被京极夏彦的作品给打击了 。今天重读阿加莎的作品,依然是觉得难以释怀 。这是我阅读的波洛系列的第一本小说,我不知道波洛在处理其他案子时秉持着怎样的态度,但是在这个案件中我认为他是站在了十二位审判者这一边的 。波洛给出两个答案,并把选择的权利交给董事布克先生,他也是整部车上除了十二位乘客以外最希望息事宁人的人 。他的这种举动的本身也是一种默认 。故事在波洛转身后截然而止,无从了解波洛的想法,大概需要看更多的故事,才能更了解波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