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家》原文及翻译赏析怎么写?( 二 )


“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 。”诗人来到山居人家门口,见儿童早已出门探望,甚使诗人惊奇 。“怪”字为末句伏笔 。原来是因为“鹊声先我到山家” 。这两句先“果”后“因”,巧作安排,末句点明溪童出望的原因,则见“怪”不怪了 。重点突出了末句的鹊声 。“喜鹊叫,客人到” 。故而山家的儿童闻鹊声而早已出门迎接了 。山鹊报喜,幼童迎望,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

《山家》原文及翻译赏析怎么写?


过湖北山家
路回临石岸,树老出墙根 。
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 。
呼鸡过篱栅,行酒尽儿孙 。
老矣吾将隐,前峰恰对门 。
赏析
此诗之堍,恰与《泊樵舍》一诗成鲜明对照 。
从时令看,阴郁的秋、冬早已过去,正好是群旧识春风好,殷勤拂面来"的春日了 。施闰章大约也巳返回故乡,正带着—主恩闲日月,吾道合江湖”的喜悦,或在家中诵读“旧书”,或泛“东溪”就友畅饮,享受着“高柳不藏阁,流莺解就人”式的赋闲之乐 。家乡附近有南漪湖,这首《过湖北山家》是作者泛舟出游中的即兴之作 。
诗之起笔颇为悠然 。那当是在随水而行的小舟之上,“路回”水转之同,便见有一带“石岸” 。诗人舍舟登岸,行走在谁家墙院之外 。心境既不忧急,意兴自更盎然,就连那拔出“墙根护的苍苍“老”树,竟也引得他流连兴叹了 。
这开篇两句吐语平平,似乎并无惊人之处 。再信步走去,漫步可听到一阵琮琮、潺潺的水声 。寻声丽前 。才发现原来有一泓“野水”,正沿着曲曲的山脚畅流 。倘要推究这水的源头,只要抬头望一眼便明白了:那是由许多条山涧细流汇聚而成的 。它究竟有多清纯,而且伴和着怎样一种幽幽的草苔清香,就恐怕只有诗人才能领略到了 。如果“野水合诸涧”之境,还未免过于幽清,则“桃花成一村”句的跳出,便刹那间改变了一切:幽幽的流水之音尚在耳边呜响,一派红丽的“桃花”,已如火如霞般照亮了诗人的眼目 。那是春日温馨的微笑,更是山民热情的问侯 。看在它的“落英缤纷”之中,正掩映着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 。那茅舍,那篱栅,那鸣鸡吠狗、语声人影,全随着“桃花”的耀现而显露在了诗人眼前 。
全诗至此平中出奇,将读者引入了料想不到的新奇之境 。不过,这里毕竟不是“桃花源”,诗人也无意像武陵人那样进入其间,以一享“山家一父老的待客热情,他只是在村头兴致勃勃地眺望几眼,便被那宁和、怡悦的生活景象迷住了:“呼鸡过篱栅”句所描摹的,该是一位慈祥的老妇,正披着午闻的清荫,或是落日的斜晖,手托食盆、穿过篱栅,吆唤着散在四处的鸡群,至于她飘散的白发,怎样拂过皱纹环布的眼眉;爽朗的语声,怎样回应着欣喜奔返的鸡呜之音,诗中芷留有许多“空白”,全凭读者想像去补充了 。“行酒尽儿孙”句,则由篱栅外景转向了场院,那里的石台边,正摆开一场老少团聚的宴饮 。主人公无疑是位鹤发童颜的老爹,“儿孙”们则团团围坐,带着欢声笑语,给老爹酌酒助兴,至于老爹怎样因滔酣而酡颜乜眼,儿孙怎样笑得灿若春花,包括空气中怎样飘浮着山禽野味的香味,也全可在字行间仿佛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