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杀人事件》读后感摘抄(11)


那么,青稞是怎样的风格呢?以《土楼杀人事件》中出现的广义密室为例,死者挂在树梢,大树周围无其他障碍物,同时以树根为圆心的一片区域为没有脚印的泥地 。单看谜面并没有特别之处,仅仅构成了一个不可能犯罪,而解答则利用绳索绕树的旋转,以一种有些反直觉的巧妙手法实现了这个广义密室 。在作品中陈默思给出解答的片段,其实包含了实验和理论计算的过程 。这类诡计的构成,相较于岛田流,应当更接近于北山猛邦等作者偏爱的物理诡计 。
“物理诡计”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因其特点,又被称为“机械诡计”,是推理小说中较为兴盛的一个分支 。推理小说中常见的元素即有“密室杀人”,即死者被害于被门锁锁住,无法随意进出的房间内的事件 。纵观早期的密室杀人案件的构造手法,不少与门锁的特有结构和房间内的陈设有关 。而藉由作者描述,在读者的想象中的这些形状、大小、结构以及物理性质固定的物品,一般都满足“机械诡计”的公平性,从而被本格推理作家所偏爱 。
而与物理诡计关联最为紧密的,则是能够实施诡计的机关——也就是所谓的“装置” 。藉由装置,在一切都安排妥当后,实施者只需要在起始处完成一个输入——例如推倒什么、拉动什么或是输入什么指令,其余的步骤便无需他的干预 。从输入的那一刻起,直到诡计完成,一切均由装置精密而准确地施行 。这也是物理诡计的优势所在 。装置作为早已设计好的机关,不需要在实施犯罪时做出任何调整 。那么当启动装置的输入变量便于控制时,整个诡计是完全可控的 。正如上文提到的泥地无足迹密室中,缠在树上的绳索就是这样的一个装置 。
作为推理作品,作者一般要保证作品的公平性,那么在引入了构成物理诡计的装置之后,自然也要对装置做出一些限定 。例如,推理作品的公平性要求所有线索必须给出,因此装置必须在解答之前的故事中介绍完毕或出场 。分解成部分的装置,也不得遗漏某个部分 。又比如为了不让作品流于冷知识推理,那么装置的运作原理也不得超过日常所接触的常识,或者无需长篇大论解释其原理的知识 。在确定了以上两条原则之后,物理诡计的构思难点也暴露了出来——让装置在故事中出场,读者便会认识到装置这个客观存在;令装置的运作原理简单化,读者便能够意识到装置的作用 。当读者能够立刻由装置联想到诡计的前提下,想要创作能够瞒过读者的诡计,就无法在装置——诡计的链条做手脚,而是要在更前一步,对实施物理诡计的装置做出一定的包装 。
青稞在陈默思系列作品中构思了数个物理诡计,而北山猛邦正是以“物理的北山”为名号的推理作者 。就《土楼杀人事件》的物理诡计而言,青稞在作为诡计核心的“装置”的构造上,与北山猛邦的部分诡计有着相近的构思方式 。这个方式既能保证作品的公平性,又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提出一个一般尺度上很容易验证或实现的原理,再将该原理的装置等比例放大,直到不容易被读者察觉的尺度为止 。例如之前提到的广义密室的解答,包括伪解答在内,其本质都只是一个课桌上的小小实验,但当它的尺度增加到20米的大树和半径20米的一片泥淖,读者多半不会将二者简单地联系在一起 。又比如土楼内的不可能犯罪,落在纸面上只是一个标准的错觉画,但青稞却将小尺度上任谁都可以看清的图案放在了土楼的设计上 。土楼的装置、粮仓的装置、土牢的装置均以“放大”的思想进行包装,反而让读者难以看穿个中奥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