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妈妈不下班读后感摘抄( 四 )


参考文献:
[1]淡卫军.社会转型时期的情感经营《第二轮班1:职业父母与家庭变革》评述[J].社会,2008(03):205-215.
[2]淡卫军.情感,商业势力入侵的新对象 评霍赫希尔德《情感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一书[J].社会,2005(02):184-195.
[3]HOCHSCHILD A R, MACHUNG A. The Second Shift[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3.
[4]霍克希尔德 A R, 成伯清, 淡卫军等. 心灵的整饰 人类情感的商业化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5]霍克希尔德, 肖索未, 刘令堃等. 职场妈妈不下班 第二轮班与未完成的家庭革命 working families and the revolution at home[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6]米德 G H, 赵月瑟 心灵、自我与社会[M].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7]王鹏,侯钧生.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社会,2005(04):70-87.
[1] Hochschild认为婚姻角色中存在三种意识形态,包括“传统型”“过渡型”和“平等型”,而作者采访的大多数人在观念上都属于过渡型 。
《职场妈妈不下班》读后感(四):男性读者怎么看《职场妈妈不下班》里提到的“新好男人”?
讲述单身母亲故事的美国电影《永不妥协》剧照
曾听过一个播客,是在谷歌工作的一位华裔女高管,讲述如何在家庭中平衡和管理丈夫对家务和照料的付出的 。她发现自己每天在照料孩子上花的时间大概是4~5个小时,为了平衡,她对丈夫做出了要求,他每天也要花4~5个小时 。
为了更好地理解家庭内的事务,也理解我们在孩子出生两年来由于照料和家务劳动而时不时爆发的冲突,我和丈夫都阅读了《职场妈妈不下班》这本书 。最开始有点担心,毕竟这本书是写于1990年代末的美国的,会不会有点过时了呢?后来发现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
首先这本书写的就是美国的工薪家庭和中产阶层家庭,夫妻双方都有“第一轮班”要上,没有那种丈夫在外工作,母亲做全职妈妈的家庭,这和我们家的情况一样 。
这些家庭在夫妻两个人出去上班时也是把孩子送到保姆家去,有点像国内所谓的朝九晚五的白班阿姨,而两个人需要分担的“第二轮班”主要就是晚上五点到十点的时间,内容包括照料孩子,做家务(洗衣做饭等) 。
书中一个有趣的观察是,这本书发现无论女性在外面挣多挣少,是一个公司的副总裁还是在一个可以灵活办公的社会机构工作,她们都更多承担了更多的第二轮班,甚至有一些女性需要做平衡——她们工作越成功,优于老公,反而要在家里做更多的第二轮班,去证明自己在家庭上的价值 。
平均而言,在1980年代的美国,职场妈妈们每年在第二轮班上花费的时间,比丈夫们多了整整一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