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读后感精选( 三 )


茶馆是人们之间的一座桥梁,联通着茶馆与民众与城市,与国家之间的所有的生活和运作 。还经常被称作中华文化的缩微影像,与民众的公共生活和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
《茶馆》读后感(三):小茶馆中的大世界——从成都茶馆观察现代化洪流中的地方文化
提起《茶馆》,大概十个人中当有九个会想起老舍先生的著名话剧作品,而这一次我们走进的,是那遍布在成都大街小巷之中的茶馆 。老舍先生的《茶馆》以小故事反映大时代,而在王笛教授的《茶馆》里,我们看到的是对于地域文化的深入解读和对社会问题的现实思考 。
《茶馆》成书不易,从论文到出版足足经历了十年之久,王笛为此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可想而知,他将此书当做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的一个实践,极大程度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集合,从街头巷尾的生活细节,到对城市空间的深入研究,王笛细致入微地、以非常生活化的姿态讲述着那些跟成都茶馆有关的故事、历史和文化,却极为严肃地道出“城市趋于千篇一律,地域文化消亡”的不争事实 。
“茶馆”虽小,却包罗万象 。
王笛教授对于自己的写作方式有一个非常有趣又形象的比喻,他认为自己更像是一个人类学者,喜欢对同一个地区进行孜孜不倦的长期田野考察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纵观王笛教授已经出版的一些著作,几乎都是以对于成都这一地区的观察出发,譬如研究川西乡村暴力与秩序的《袍哥》、研究成都公共空间和下层民众的《街头文化》、研究以四川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区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经济的《跨出封闭的世界》等等,皆是从同一个区域的某一个侧面作为切入点,再展开多方的比照考察,以小见大地建立起宏观联系,知微见著地展现出细节的力量 。
王笛说,“这个城市的微观世界令我心醉”,殊不知,他笔下的这些研究考察的文字,正是因为他这样的专注与深入,才呈现出了一个更细腻、更全面、更真实,也更加别具一格的天府之国 。
若是说起“一城居民半茶客”,恐怕非成都莫属了,《成都通览》中有记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其中就有454家茶馆,可以说,几乎每条街巷中都开有茶馆 。即便是到了现代社会,成都的茶馆数量依然非常客观,据成都市茶楼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成都目前约有3万余家茶楼茶馆 。
李劼人就曾这样描绘过晚清的场景:
好家伙,连小的茶馆都得有个二十来张桌子,那么,发生在这茶馆之中的故事还能少了?
故事虽多,当总要有个脉络和重点,而王笛的这个“故事”,便从1900年农历己亥年腊月初一的那第一杯早茶说起……
成都的生活节奏是出了名的慢,这慢其实也体现在这遍布于大街小巷的茶馆当中 。饮茶之习源于四川,“吃早茶”更是成都人的生活习惯之一,最近发生的大事小情,没有一杯早茶的闲聊打听不来的,闲来无事,那便“去口子上茶铺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