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读后感精选( 六 )


在作家沙汀小说《某镇纪事》里,就写道一条正街有六七家茶馆 。可见茶馆在成都这座城市的普遍性 。和四川朋友聊天,谈起茶馆,她说起自己爷爷年轻时候在宜宾开茶馆,每天都座无虚席,人们可以在茶馆吃茶、聊天摆龙门阵、做活、吃饭打热水 。茶馆是市民休闲社交场所,也是信息中心,大家相互交换着各种小道消息,流言蜚语、国家大事 。如作者所说,这恐怕也就是国家总是力图对这个空间严加控制的原因之一 。
四川的茶馆几乎是所有成都民间演出的发祥地,作者考查,茶馆可以观赏到相声、评书、杂耍等 。戏曲多样自然鱼龙混杂,戏曲改良成为政府、精英以及其他社会集团政治议程的一部分 。
门庭若市熙熙攘攘的成都茶馆茶客三教九流,隐形存在着阶级划分,看似轻松休闲氛围实际暗涌各种权力争斗、生死买卖,在动荡岁月中曲折肆意发展中受到各方约束,因着政治因素也会与启蒙、国家政治联系在一起,反抗与新生力量不断积聚,潜移默化或者暴风骤雨一般进一步冲击到当地的正常生活 。比如女性在1930年以后可以成为茶馆新客或者女茶房,袍哥从暗地里走向明面,最终经历半个世纪的沧桑,成都茶馆在1949年有659家茶馆,是1935年以来最高峰 。
作者王笛在文中讲述了茶客、茶馆的发展研究,书中没有避讳茶馆中各种暴力阴影下的罪恶,完全根据史料本身进行细致描绘,同时也表明自己的观点,正是因为现代国家的介入和冲击,实际上给茶馆和公共生活带来的是更多的不稳定和混乱 。
如今百度成都茶馆,数量已经过万,茶馆这个微观世界,依旧折射着中国城市的崭新变化 。
《茶馆》读后感(五):一城居民半茶客
“一城居民半茶客”
“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
——民谚
“十九世纪末的成都 。这天凌晨,整个城市仍然笼罩在黑暗之中,更夫不过刚敲了五更,在这个寒冷的冬日,谁不想在热被窝里多睡一阵?但住在茶馆附近的人家,已经能够听见堂倌下门板、翁子匠掏炉膛的声音,他们知道这是本街茶馆准备迎接吃早茶的客人了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的作者王笛,1956年出生于成都 。现任澳门大学杰出教授,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英文学术季刊《中国历史前沿》共同主编 。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的研究 。
这本书以1900年至1950年成都的茶馆为研究对象,从茶馆生活到经营、同业公会、雇佣以及茶馆政治、政府发布的关于茶馆的政策等,揭示民众与公共空间、街头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关系,探索茶馆作为一个典型的小商业,怎样与城市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其独特的活力和文化的形成过程 。